看了陶傑編導電影《愛.尋.迷》,很矛盾糾結,明明有一個好劇本,限於製作條件,令感染力打了折扣,但瑕不掩瑜,「愛尋迷」跟「假大空」合拍片空有龐大製作資金及卡士,卻欠好劇本及角色,剛好是顛倒過來。
情慾包裝下的身份追尋
在這套處男作中陶傑是有話要說的,同樣是關於香港人的身份追尋,但他不想拍成王家衛「春光乍洩」,而用通俗的情慾片作包裝,用「羅霖生擒關楚耀」、「Mandy Lieu出水芙蓉」作買點。故事是三個自小認識的朋友,由1989年到2013年,這二十多年間個人與香港的改變,徐天佑是「大中華膠」知識分子,教近代文學史,追慕民國才子佳人的美好年代,但一直想找尋自己的親生父親。在香港是個邊緣人,認識了內地來港留學的少數民族學生小雪,她既是學生又是私鐘妹,兩個邊緣人相濡以沫。吳國耀自小出國,英國劍橋畢業,香港投行高層,不中不英,時刻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在酒吧搭上政客之妻Mandy,是另一種蘭桂坊香港人辦。關楚耀,屋邨仔冇讀大學,做髮型師,搵錢至上,搭上失婚闊太羅霖,又再搭上她兒子,發展一段「基情」,一切都是為了覬覦羅霖的家產,是男是女都不重要,乃香港人辦主流「搵食格」。
三個朋友代表了三種人的追尋:知識分子、中產及基層。知識分子尋覓「愛」,家國之愛、父母之愛、男女之愛,求之不得,變成抑鬱最後自殺。中產既追求身份地位,浪漫激情,也希望可以改變社會,遊移於理想與現實之間,最終甚麼都改變不了。基層的目標清晰,追求最根本的物慾,得到之後卻一片迷茫。
三人在感情世界中尋尋覓覓,兜兜轉轉,最終都是沒有出路,徐天佑找到了生父張國強,但原來他是個糾結於自己性別身份的變性人,父子相認但不能在一起,母親離世及女友回國,最終自殺。吳國耀揭露Mandy政客丈夫(由曾蔭權前家廚于燕平飾演)的特首候選人狎玩雛妓,認為這就可以改變香港,最後招來政治報復被殺。留下搵食格的關楚耀,他利用手段成功得到了金錢,但到手後留下的是一片空虛。
香港由殘局變成迷局,正如電影開首引用John Milton的詩句,上帝給予人自由,但人因慾望太多而放棄了。電影最終是沒有救贖,也沒有出路,代表知識分子及中產的都死了,留下得到物慾那一位,在酒吧中等待約定一起慶祝元旦的兩位朋友,外邊維港煙花燦爛,內裏一片茫茫然。我一直疑惑陶傑在電影結尾中要知識分子及中產死亡,也是他個人在現實世界中身份的選擇。
回家後通宵看新聞,看着台灣學運領袖林飛帆指揮學生佔領立法院,一張一張神采飛揚、以汗水與青春混成的美麗面孔,這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香港人,其實也是有選擇的自由,只不過我們太多人選擇了貪婪與慾望而已,這注定了今日台灣,不會成為明日香港。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