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北京沙塵暴。史學家考證,這種現象非當代獨有,至晚在元朝末年,元大都已經沙塵漫天。他援引元順帝年間,一首童謠為證:「一陣黃風一陣沙,千里萬里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這首童謠見於《元史.五行志》。雖然它提到沙塵暴,但其主旨是在暗喻,明代將接替元代稱霸天下。其中「和尚」是指朱元璋,「馬」象徵着「馬上民族」蒙古云云。
古史中此類童謠很多,自漢代以降,術士將其歸於五行中金發生變異,列於詩妖名下。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歷史教育,最推崇農民起義,稱其為歷史發展動力。每次起義,起初必有童謠流傳。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在魚腹中放入「陳勝王」紙條;晚上讓人在樹林中,裝做狐狸聲音呼喊:「大楚興,陳勝王。」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有童謠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刻一個獨眼石人,埋在土中,散佈童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文革時講解毛澤東語錄:「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說到這裏,一定會列舉上述農民起義軍四處散佈流言為證。
毛澤東沒說錯。武則天時代,徐敬業起兵造反,請駱賓王想辦法,爭取中書令裴炎參加過來。駱賓王才傾一時,七歲有詩曰:「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此刻他想一想,立即寫一首歌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暗地裏教裴炎家兒童吟唱。很快,歌謠在長安流行開來。裴炎聽到後覺得奇怪,恰好請駱賓王幫助他分析時局。很快他們就說到那首童謠,駱賓王解道,「兩片火」是炎字,「緋衣」是裴字,「緋衣小兒當殿坐」是說你的兒子將坐天下。聞此解說,裴炎很高興,同意投身徐敬業叛軍。並且給徐寫一封信,信中只有兩個字:「青鵝」。沒想到此信被武則天截獲,開始沒有人讀懂,武則天拆字,青字拆為「十二月」,鵝字拆為「我自與」,意為他十二月在長安城中作內應。結果為武則天所敗。
讀歷代正史,其中記載童謠極多。究其來源,似乎都是謠言。但即使是謠言,史官還要記載,可見謠言價值不容小覷。比如隋末,有童謠云:「桃李子,洪水繞楊山。」隋煬帝楊廣由此懷疑,有李姓人氏會奪取隋朝天下,因此誅殺李金才。沒想到真正奪天下者,卻是另一位李氏──李密。
就文學性而言,童謠時代性很強。春秋時期,有童謠寫道:「丙子之晨,龍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旗。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預言「晉師滅虢,虢公醜奔周」故事。其童謠風格,讓人自然想到《詩經》。唐朝時童謠盛行,許多暗喻隱於曲樂中,如《武媚娘曲》、《桑條韋也》、《女時韋也》、《突厥鹽》和《契苾兒歌》等,曲名中都有故事。天寶年間,術士李遐周詩曰:「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人逢山下鬼,環上繫羅衣。」預言楊玉環下場,詩風實為唐詩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