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鐵去年在沙中綫、位於啟德的地盤,發現一個具重要考古價值的宋代古井,但一直沒有公佈保育方案。近日傳出港鐵將古井重埋地下,惹來古蹟被破壞疑雲。港鐵及古蹟辦解釋,重埋古井是為了保護它不受天氣及工程影響,保育人士就促當局盡快公開古井照片及資料。
記者:林偉聰
古石井位於沙中綫土瓜灣站地盤的西北面,距離水務署世運道泵房僅約30米,屬聖山的考古勘探範圍。曾到現場視察的古諮會成員高添強指,古井特別在呈正方形,每邊長約3至4呎,屬宋元時期福建地區流行款式。高指今次發現與已知歷史脗合,「我哋知道宋代已經有福建人喺九龍城定居」,石井的大小亦反映當年居於九龍城的不只一兩戶人家,而是起碼有一個族群聚居,具重要考古價值。
發現上世紀住宅根基
除了宋代的古井及陶瓷碎片、墳墓遺蹟外,高添強補充,現場亦有一些較近代的發現,他指在上世紀初,啟德一帶屬住宅區,但後來政府決定修建啟德渠,匯集該區的幾條河流,結果工程將附近幾條街的住宅破壞;今次就重新發掘到當年住宅的部份根基。
古井位於沙中綫地盤內,港鐵又從未發放照片及未公佈如何處理古井,公眾至今都無從得知古井現況;近日有消息指,港鐵重新將古井掩埋於泥土下。記者日前到附近大廈的天台視察地盤,發現古井的位置有大型挖泥車和吊臂車正在動工,完全不似考古遺址。記者向現場工人查詢古井狀況,他們只稱地盤曾進行考古,「掘到好多嘢」,但對古井現況三緘其口。
保育人士倡公開資料
古蹟辦及港鐵承認重埋古井,但稱是「保護遺蹟」。古蹟辦指為免受天氣或人為因素影響,考古學家在完成紀錄後決定「以保護物料覆蓋石井,並回填沙土作為保護,好讓石井能在穩定的埋藏環境下保存」;港鐵亦指回填工作在考古學家監察下進行,不會破壞遺蹟。保育人士羅雅寧認為公眾難以監察,促港鐵及古蹟辦盡快公開古蹟的照片及資料。古蹟辦就指,古諮會在視察後已建議原址保留古井,正商討古井的保存及展示方案,考古學家亦正編寫報告,完成後將上載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