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壞了 - 李純恩

鮮壞了 - 李純恩

這一期的「飲食男女」做了一個關於鮮味的專題,內容豐富,很好看。
中國人發明了「鮮」字,對各種食物以此為要求,但鮮味從何而來,食物為什麼鮮,倒還是日本人有刨根究柢的精神,他們從鮮味濃郁的食物中提煉精華,從化學元素中追尋鮮味的來源,所以後來他們發明了味精。
這種事情,中國人是不會做的,中國人知道了哪些東西「鮮」,也就不去追究「為什麼會鮮」了。等到中國人知道有一種「鮮料」叫「味精」,許多許多人就連食物的鮮都理不得,要鮮想鮮,往鍋裏加味精就是了。所以,如果你去大陸開餐館,千萬不要強調店裏不用味精,因為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沒有味精」等於「不鮮」,你不加味精,菜都不鮮,誰來幫襯?
所以,中國廚師都有個師傅叫「味精」。你去四川吃火鍋,調味品盤裏就放一瓶味精,食客調火鍋料,一定拿起來狠勁往碗裏倒。有一次我去當地朋友家吃飯,桌上也放了瓶味精,夾了菜就往上面撒一點,喝碗湯更撒得像胡椒粉一樣,食物本身的鮮味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只要離開味精,吃什麼都不覺得鮮了。
其實在有味精之前,中國人一直有類似的「鮮味原料」,比如山東青島有一種海產叫海腸,海腸粉紅色一根根長得像長長的蚯蚓,樣子難看,卻是極鮮之物,從前人們就將之曬乾了磨成粉,炒菜的時候加一點,是天然的味精。但後來,知道有味精了,就沒人再去費這個工夫了。日本人發明的味精,毀掉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味覺,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