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監日前公佈優先股試點方案,加上有內房企業獲批再融資,以及萬科獲大股東華潤增持等,令積弱已久的內房股上周五報復性反彈。不過,中央對內房股一向採取有保有壓手段,房產稅、住房信息聯網等措施如箭在弦,而內地樓價升幅亦有放緩迹象,投資者要提防今次內房股只是死貓彈,並非真正轉勢。
內地「水緊」氣氛自去年中起一直間歇性纏繞市場,近日更越演越烈,繼內地太陽能企業債務違約後,浙江興潤置業上周亦被指資不抵債,恐成為內房第一滴血,而由於房企資金鏈普遍緊張,倘演變成劈價套現償債潮,更會令行業陷入惡性循環,觸發連環爆煲恐慌,令低迷多時的板塊形勢更嚴峻。
27房企5年內須還1,800億
更甚的是,市場對房企的恐慌情緒,近月已持續反映在港上市的房企股價及債價上,拖累一眾房企債息持續大飆升,在資金緊張的同時再要面臨融資成本大漲。按彭博資訊綜合27間內房發債情況,2014至2018年五年內,未計息率總計將有近1,800億元人民幣內房債到期,而幾乎所有房企債息近月均出現不同程度上升,如淨負債率高達113%的恒盛地產(845)一筆2015年到期的債務,息率2月至今瘋狂急升近四成,至超過22厘的癲價。
其餘債息飆升企業還包括合生創展(754)及奧園地產(3883)等,最快到期的債券息亦大漲至超過10厘,償債負擔百上加斤。至於碧桂園(2007)恒大(3333)及瑞房(272)等大型企業,2月至今債息至少狂漲四成,恒大更逼近9厘水平。
事實上,內房股本月已普遍跌超過一成,上述三間債息瘋狂飆升股份如恒盛、合生創展及奧園等,今年跌幅更加超過三成。交銀國際研究部副總理何志忠表示,在港上市內房企業較內地小型企業風險少得多,至少有上市渠道融資,目前爆煲風險或主要集中在只專注地區銷售企業,因其套現能力亦相對較弱。不過,港上市房企在氣氛影響與融資成本及利息支出不斷攀高下,股價難免會大波動,並指高負債房企如首創(2868)、融創及富力(2777)等壓力最大。
專家:上半年仍處弱勢
按彭博資訊數據,目前至少6間內房股目前淨負債率均超過100%,主要集中在中型房企如越秀(123)、花樣年(1777)、融創及保利(119)等,而恒大及富力則在主要房企中負債較高。何志忠表示,4月前均為內地房企還債的小高峯期,但同時亦是內地賣樓小陽春,在4月數據公佈後房企情況才會更明朗,期間板塊仍會較為波動,宜避免沾手。耀才證券市場研究部副經理植耀輝更指,板塊同時面對政策及債務風險,料上半年均會處於弱勢。
中央出辣招 頻正回購收水
【銀根緊絀】
中央在兩會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再無如往年般提及要控制房價,反而提出要分類調控,意味調控手段將轉趨多元化。其中最辣一招,是向市場抽水。人民銀行在春節後啟動正回購,回收時間由最初的7天增加到現時的28天,回收金額亦越來越大,顯示收水壓力逐步加大,內房股難望翻身。
另外,去年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房地產稅立法,有中央官員在今年兩會表示,正在就房產稅的立法工作進行研究,意味勢在必行。有業內人士預計,中央將階段性推出房產稅,從二套房開始徵收,將迫使部份炒家放盤,增加樓市供應,打壓樓價。
反貪潮引發高官拋售
而最新公佈的《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在2020年之前實現全國住房信息聯網。有內地傳媒披露,目前北京、中央部份部委的處級以上的官員已被要求登記房產,令當地個別樓盤出現拋售潮。中央加大反貪腐,信息聯網亦令手持多套住宅的官員需要加快處理房產,以免受紀委調查,對樓市帶來壓力。
澳新銀行指,內地今年1至2月合約銷售額萎縮表明,受到信貸緊縮及小型開發商陷入困境的影響,中國三、四線城市正展現疲弱勢態。而野村發表報告指,內地三、四線樓市風險尤其高,由於房地產已成為經濟增長支柱,佔去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6%,若急劇放緩,將成為內地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
房企急套現 料醞釀劈價潮
【缺水效應】
內地房企缺水,但在息口趨升下,發債融資又不化算,劈價賣樓套現可算是最直接撲水的方法。事實上,無論從官方數字,抑或個別發展商消息,均反映內地樓價正在急劇降溫,不排除醞釀新一輪劈價潮。
四大城市新盤漲價放緩
國家統計局上周公佈70大中城市2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按年升幅為8.6%,較1月明顯減慢近一個百分點。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樓價升幅全線放緩,其中上海由1月的20.9%,收窄至2月的18.7%,其餘北京、廣州及深圳則由介乎18.2%至18.9%,放緩至15.5%至15.9%。
早在今年2月,浙江杭州德信北海公園及天鴻香榭里兩個樓盤已劈價兩成,雅居樂(3383)於江蘇常州的星河灣價格更喪減三成,集團亦不諱言有減價促銷,但指屬清貨策略。及至本月,廣州荔灣區及海珠區兩個樓盤,亦齊齊減價逾一成。作為廣州龍頭發展商的富力(2777)亦指,難免會推出售樓優惠。有專家指出,由於銀行收緊按揭,一旦銷情未來仍未有改善迹象,不排除發展商會加大力度減價。
內銀受拖累 工建行跌不停
【骨牌效應】
內房股無運行,牽連的範圍甚廣,首當其衝的肯定是內銀,事關現時內房借貸佔內銀總借貸逾六成比重,其餘建築相關的股份如水泥建材股及玻璃股,又會被拖落水,骨牌效應不容忽視。
事實上,在今次浙江興潤置業爆煲案中,涉及貸款最多的建行(939)跌跌不休,一度失守5元,更跌至52周新低;在壞消息籠罩下,工行(1398)同跌至52周新低,農行(1288)及中行(3988)亦離52周低位不遠。另一方面,由於臨近季結,水緊情況肯定再度升溫,勢削弱內銀放貸能力,加上內地實體經濟仍未有起色,內銀依然處於易跌難升局面。
水泥建材股升勢受阻
水泥建材股同樣屬受累行業,上月傳出內銀暫停房貸當日,水泥建材股應聲下挫,龍頭股如中國建材(3323)、海螺水泥(914)、華潤水泥(1313)齊齊插水3%至5%。此外,內地大打環保牌,基建項目上馬速度大不如前,水泥建材股或會受壓,同樣情況亦出現在玻璃股身上,提防信義玻璃(868)及中國玻璃(3300)升勢受阻。
【專家意見】
首創沽壓大
交銀國際研究部副總理 何志忠:
「港上市內房企業較內地小型企業風險少,但在氣氛影響下,股價難免會大波動,高負債房企如首創(2868)、融創及富力(2777)等沽壓料最大,目前需待4月後板塊前景才會明朗,故未來一至兩個月勢持續波動。」
富力難轉勢
耀才證券市場研究部副經理 植耀輝:
「內房板塊本來已經要面對政策及高負債風險,現時再加上債務爆煲恐慌的負面因素,走勢更嚴峻,相信短期內均難以見到轉勢可能,預料整個上半年均會處於弱勢,個別高負債房企如富力(2777)等情況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