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與T傳來的訊息:「踏入新一年的三月,即使天氣仍有點冷,羅馬尼亞的春天,大概已經到來。」
「International Cafe的運作:打開cafe的門,就像打開自己的心。」
「這不只是一所咖啡廳,而是一個社群,一個叫年輕人被接納,備受關懷的地方。」
二十年前,香港方維德教授創立了「蒲窩」,一個可供青少年創作,進行健康有益身心的中心,創辦初期,去過一趟,香港仔石排灣舊香港仔警署經修葺後,成為「蒲窩」,讓青少年多一個蒲點,實屬美事。
就只去過那一趟,其後「蒲窩」的發展,所知有限。2014年在羅馬尼亞出現的國際咖啡店,會不會有着蒲窩的影子,我不知道。只知道一批年輕人在那裏工作,已有好幾年了。他們在當地教授小朋友英語,咖啡店則是青年人的聚腳點。黃昏過後,彈結他的、唱歌的,聚在一起,便可消磨一個晚上。這樣過日子,簡樸而有意思,教人羨慕不已。
對上一次的通訊,是13年6月,H與T這樣寫:夏天終於到來。學生也快要完成考試,開始四處找暑期工。Constanta沙灘漸漸擠滿遊客,轉眼間,我們將踏入在羅馬尼亞第五個夏天。回看過去兩個月所發生的,一切一切,都是環繞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到今年的六月,T與H在羅馬尼亞過第六個夏天了。至於他們怎樣過那寒冷的冬天,他們不說,我是沒法知曉的。
要不是H與T在羅馬尼亞生活,為他們的信念而當上國際義工,我對那裏的春天夏天,那裏的國際咖啡室,不會感興趣的。就像當年參觀過香港仔的「蒲窩」,去過一次,再沒去。不是說這蒲點不重要(年輕人多一個好去處,當然是好),是在那裏工作的義工,我都不認識,怎跟進呢。
H與T是我的至親,即使這樣,也只能看到他們偶而傳來的近況:簡約的生活,做着他們認定有意思、值得做的事。日出、日落,生活如常。知道他們活得好,夠了。
是要去一趟羅馬尼亞的,要去看看他們經營的咖啡室,魅力何在。這個春天去不了,下一個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