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用子女名字買樓的利弊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用子女名字買樓的利弊 - 李兆波

近來有不少父母利用成年子女的名字置業,原因不是想在現時贈送一個住宅單位給子女,而是想在擁有多一個物業作收租之用的同時,可以省回稅款。政府在2013年2月22日宣佈調高「從價印花稅」,把印花稅的稅率增加一倍。
一個500萬元的物業,在這日子之前付15萬元的印花稅,現時要付30萬元,多了15萬元,除非在購買該物業時的香港人,當時在港沒擁有其他住宅物業。
由於不少父母已有物業在手,而且是聯名擁有的,因此算是在香港擁有物業,若再購買多一個物業,要多付一倍的印花稅。由數萬至十數萬元不等。相信很多人也不願意支付,於是想出利用子女的名字來置業。

子女或將物業據為己有

在子女的角度來看,他們不用供款,便擁有物業,相信很多子女會幫幫忙。這設計是稅務計劃的一種,而稅務計劃不是沒有風險的。這設計最大的風險是子女有可能把物業據為己有。如果真的是這樣,父母要取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可能要花上相當的律師費。更甚者是花上的律師費比起省回的稅款更多。
出售物業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究竟應在那個價格出售?賺了利潤的時候,那些利潤如何跟子女拆賬?畢竟出售物業時要子女的簽名,子女會否希望在瓜分利潤呢?如果自小便對子女有良好的教養,與子女反目的情況應該可以減少。否則子女在交易後一走了之,特別是數年後要結婚的,他們有住屋的需要。大家在要求子女的名字幫忙置業時,實在要多了解其中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以減少風險。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