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胡: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胡志偉
大嶼山土地面積約147平方公里,當中約七成面積屬郊野公園範圍。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出席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首次會議後見記者時,被問及政府就發展郊野公園用地的立場時,他只說「我們不會為這議題訂下一個固定的框架」。
記:你認為大嶼山發展,應有何底線?
胡:07年大嶼山的發展大綱是以旅遊、生態保育為發展基礎。現時大嶼山七成土地在郊野公園範圍內,裏面有不包括土地。政府應將大嶼山郊野公園的部份「凍結」。理論上,只可在不會令郊野公園環境破壞的前提下作發展,在這些土地範圍,不要出現別墅群、高樓大廈。
大嶼山的面積,相當於一個半香港島,三成土地在郊野公園範圍以外。這三成土地,相等於半個香港島,再加上東涌新市鎮發展區、欣澳、小蠔灣等填海地及人工島,會有約1,500公頃的新土地,面積有如新機場,相等於三個新界東北的發展區。這些土地,足夠香港未來20至30年使用。
大嶼山郊野公園每年有184萬人次遊覽。罕見物種如鮑氏雙足蜥、白腹海鵰都在喜靈洲、周公島棲息。大嶼山還有數個「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如大蠔河是淡水魚的天然繁殖地點。不過,即使可保住郊野公園,小蠔灣、欣澳、龍鼓灘等西部水域,或會面臨大型填海,打造「區域娛樂、商業或物流樞紐」。
記: 會否擔心這些發展,會破壞大嶼山這個香港後花園?
胡: 其實兩者不一定矛盾。大嶼山郊野公園的西端,連接着東涌。這地理形勢,大致上等於將軍澳及馬鞍山,中間夾着西貢、馬鞍山郊野公園。這兩個區域,在發展的同時,也保留大家的呼吸空間。大嶼山大部份的公路網絡,都在北大嶼山公路及機鐵沿線,如在這基礎上發展,我覺得是可以接受。
至於大澳會否變成將軍澳,這取決於大澳會否加建環海公路,所以這要小心處理。「大前提係,個社會唔可能停咗喺度,但每一個發展過程,都要向公眾進行廣泛諮詢」。發展的底線,是要維護大嶼山內七成郊野公園範圍、設立海岸公園,而非不着邊際「話成個島都可以諗過」。
記: 你是否相信將大嶼山打造成新商業區的願景?
胡: 現時香港所有的就業機會,都是由北向南,以維港兩岸作為經濟中心點。這個格局,令香港的交通配套,生活模式沒有分流。香港是否應將所有工作機會、經濟機遇只放在維港兩岸?我覺得是可以分開的。如能將之拉鬆、拉散是一件好事。建人工島,我認為是可以研究。如研究也不准,是說不通。
記: 你是否相信港珠澳大橋落成後,真的能帶動大嶼山的經濟發展?
胡: 這還未知,但香港社會確有土地需要,如住屋,又例如現時香港需要更多工業園,因幾個工業邨已爆滿。要引進創意工業、其他產業,是有土地需要。坦白說,我不太相信西部所帶來的經濟力量。廣東省工廠已進一步向西走,除非在短期內明顯地「騰籠換鳥」。而且香港的優勢,內地也會取代,例如免稅品,內地政策也可能會變。反而是香港本身,當有了新土地,是否可減低土地成本,吸引到廠家回流,促使工業投資。
政府的文件也承認,目前大嶼山的配套設施不足,大規模發展須考慮公路及鐵路的承載能力,以應付大增的交通流量。
記: 如何回應民間團體擔心大嶼山會變成另一個大商場的憂慮?
胡: 旺角以零售為主,但行人專用區不是商場。所以發展旅遊零售,不一定是在商場化社區發生。旅客去一個後花園,前端也會有些東西發生吧,例如有住宿、餐飲作為起步,再進入後花園。這並非是一個不能並存的東西。東涌其實是後花園的前端入口位。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林奮強曾說,大嶼山只是香港的「腳趾尾」、醜小鴨,認為大嶼山郊野公園使用率不高,「後花園」一說只是假設。據了解,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上,代表不同利益的委員,暢談他們對大嶼山的發展大計,建制派政黨要打造東涌商業城、鄉事派則最着緊修橋、築路,是否會經過他們的家門口。
記:委員有何建議,你是覺得不能接受?
胡: 裏面約三分一的委員,都想在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範圍有所發展。反而林奮強在會內沒特別針對這部份。鄉事派很重視自己土地發展的利益。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