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港男 歷27日地震寒流日日跑全馬 繞台灣一圈

尋夢港男 歷27日地震寒流
日日跑全馬 繞台灣一圈

【本報訊】港人去台灣踏單車環島幾成潮流,他卻選擇以腳代車。27天旅程,見識過寶島地震、遇過寒流,日跑40公里,幾乎每日跑一趟「全馬」,「有啲嘢𠵱家唔做,一世都唔會做」。曾幾何時,他和你我一樣,為了心中認定的鐵飯碗,寸步難行,「36歲,係一個關」。走過這個關,但見花蓮太平洋海岸線上的一片藍,他是鐵人教練潘永成。
記者:呂麗嬋

內地愛壯行,台灣愛尋夢,以壯行方式尋夢的,是「香港仔」潘永成。上月,他自寶島回港,成為首個完成環台跑的香港人。「由高雄小港機場出發,每日早上8點前開始跑,跑6至8個鐘,最長試過一日跑咗57公里。」由高雄跑到花蓮,由花蓮跑到台中,看過一望無際的蔚藍海岸線,經過擁擠的台北,回到起點,1,000公里的路程,原定跑30天,他27天就跑完。
「好多嘢,未做之前好多顧慮,到真係做,反而冇想像咁難」。出發前,他先到五金舖度身訂做「戰車」,將手拉扶把加長,方便邊跑邊拉;又開設面書專頁,每日更新「環台跑日程」,「唔同毅行者,我冇支援隊,一個人上路,但每次喺網頁更新近況,都有朋友留言鼓勵,呢啲都係好大嘅動力,好似一班人陪我一齊完成一件事,一啲都唔孤單。」他說。
「台灣人好熱情,好多司機專登兜路停車,只為攞樽水畀我;有啲人又會喺對面馬路嗌過嚟,為我打氣加油」。跑到腳底佈滿水泡,試過在宜蘭遇上寒流,差點病倒;出發僅五天,已在台東民宿遇上地震,叫他飽吃驚風散,「半夜3點,矇矇矓矓,覺得張床喺度搖,到4點幾,又震多次」。地震叫他徹夜難眠,又試過在台東蘇花公路,迷失在濃霧之中,就像他的人生。
「36歲,對我嚟講,係一個關口」。1998年大專畢業,性格穩陣的他,主修實用性強的物流,畢業後先後做過地鐵和機場控制中心,「呢啲公營機構,係好多人眼中嘅鐵飯碗,大公司,福利好,連搭車都唔使錢」。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自小熱愛運動的他,卻夢想當個全職運動員,「嗰時返工係返工,一放工就去跑步,好多時帶埋波衫,喺機場放工,立即坐車去荔景,再跑返去黃大仙,雖然慢過搭車少少,但可以慳時間,唔使去球場再操」。

一趟環台跑之旅,令潘永成認識了一大班素昧平生的寶島朋友。

做跑步教練 推廣全民運動

天天跑一次馬拉松,樂此不倦,2004年狀態最巔峯,參加澳門馬拉松,全馬跑出2小時38分的上佳時間,位列華人第一。「嗰時好想贏,有鬥心,諗過轉做全職運動員」。只是,成年人,要生活,都懂得計算,「唔係李嘉誠,好多現實顧慮」。直至兩年前,他36歲,索然無味的工作,自覺不再年輕,都說運動員要挑戰自己,他問自己:我有勇氣改變,離開生活多年的安全區嗎?
「我唔想再畀自己後悔多一次」。沒有轉做全職運動員,成為無法逆轉的人生遺憾,36歲那年,他對自己許下諾言:追回失去的時間,「我今年38,運動員嘅黃金時間已過,但我仍然可以做教練,訓練其他同我一樣喜歡跑步嘅年輕人」。成立非牟利團體「weSport」,在民間推廣全民運動,「以前為時間而跑,𠲖家學識跑慢少少,享受沿途嘅風景」。
裸辭尋夢需要勇氣,收入大不如前,正是尋夢的代價,但他相信已找到人生的第二春。一個人的馬拉松,沒有獎盃,仍跑得起勁,「至少,贏咗自己。」他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