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灣要爭氣(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香港台灣要爭氣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臉書上全是反對政府通過《服務貿易協議》的貼文、貼圖和短片。可是支持自由貿易的,卻一篇都找不到。
香港主流社會,未必了解《服貿協議》是甚麼一回事;但大致上,將這案貿易協議,可以被理解為台灣版的CEPA(更緊密經濟關係合作協定)。當然,香港和台灣的經濟模式、社會狀態以及政府對市場的監管都不一樣,開放經濟的方向和步伐也不一樣。至少,CEPA當中多數是單方面由大陸向香港開放市場的安排,就算今天被本土右翼恨之入骨的自由行,也是只是大陸當局開放出境的限制。香港作為百年來的自由貿易港,基本上已經沒有甚麼可以再開放了。可是台灣這個地方,外交上由自我孤立到被孤立,經濟上也一樣是壁壘和障礙處處,自由貿易的協議,不但會觸動既得利益的神經,一般民眾也會感到困惑。台灣百姓起來反服貿,他們的感受不難理解。
站在北京立場,見到的現象卻很不一樣。北京會覺得讓香港人、台灣人多點到大陸做生意,利之所在,有助文化融合。另一邊廂,讓香港和台灣的經濟,也吸納一點大陸過去十多年來累積下來的出口盈餘,是雙贏安排,何樂而不為?大陸人會覺得,假如沒有大陸的開放,香港和台灣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繁榮。
可是,自由市場也好,自由貿易也好,一買一賣,貨銀兩訖,不可以說是誰對誰更有利。香港和台灣的服務和產品,一樣也提高了大陸消費者的生活質素。資本主義就是這樣,不用無緣無故的愛恨,而每一句「多謝」也是在事後額外贈送,希望大家好來好去。然而,仍然洗脫不了極權政治社會生活文化的大陸人,物質和人文同樣的缺乏,剩下就只有赤裸裸的利害關係。無錯,大陸人覺得他們在支撐香港和台灣的經濟,因為他們的經濟觀,從來都不是開放、自由和互利的。
或許也不可以太過怪責大陸人有這種心態。在香港和台灣,無論是負責談判和落實執行經濟政策的官員,以及反對和大陸有更多貿易交流的民眾,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抱有那種做生意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的情意結。
要知道,一個社會的文化意識和語言,最終還是會影響到經濟和市場的模式。台灣經濟一向都是被規管和有限開放的,所以社會有這樣傾向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連香港也漸漸走上這條路,實在令人費解。我不知道是否因為香港越接近大陸,就越受他們那一套文化引力而變得封閉排外,還是在我們社會的深層,一直都埋種了某種閉關自守的意識,遇到了合適的政治環境氣候,就萌動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能夠讓香港和台灣保守自有獨特性,唯一希望就是全球七十億人的真正大市場。自由貿易的協議,原則上對資本家和消費者都有利,甚至乎對痛恨資本主義的社會棟樑來講,世界總是越廣闊越好。單是對大陸開放,肯定不及對全世界開放來的有利。將四小龍放在一起,過去十年,香港和台灣的眼中只有大陸,南韓和新加坡卻面向全世界,結果有何差異,不說自明。
其實香港有制度上的優勢,台灣也有文化上的優勢,兩個地方只要將自己本身已經是世界級的一面拿出來,也坦誠接受自己的不足,讓世界各地的資本家和專才來彌補缺陷,取長補短。大陸的影響力越大,香港和台灣就越要爭氣,開放地面對世界。劃地為牢,小島和小城最終只會被十三億的巨大引力所吞噬和同化。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