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記憶光影與《午酒歌》 - 林冠中

蘋果樹下:記憶光影與《午酒歌》 - 林冠中

周日讀蘋果樹下董橋先生寫《午酒歌》,文章尾段回憶凱塞琳.安.泡特短篇小說《Noon Wine》:「中譯叫《午酒歌》,很典雅,也許是我譯的,也許是我沿用美國新聞處版本的譯名,忘了,懶得查,幾十年前舊事,像夢。」寒舍藏了幾冊泡特中譯本,趁假日得閒,我翻箱挖出舊書重溫。
我手頭擁有的凱塞琳.安.泡特中譯本,以張心漪譯《泡特女士短篇故事三則:如夢令.午酒歌.舊家風》最早出版,臺灣新亞出版社1969年7月初版。比今日世界出版社《盛開的猶大花》(1970年),《凱塞琳.安.泡特》(1976年)更早面世。
蒙前輩不吝賜教,臺灣新亞出版社隸屬美國新聞處。如此說來,張心漪譯《午酒歌》篇名,正是董先生記憶裏美新處版本的譯名。張心漪女史家世顯赫,貴為曾國藩外曾孫女,嫁臺灣前財政部部長費驊。張女史任教臺灣大學外語系,開辦翻譯課程,學生如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與李歐梵等,而今俱成名家了。
張女史譯作迭出,《林肯外傳》及《美國名家書信選集》影響至深。2007年,臺灣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出版她的中英創作文集《心漪集》,次年《遠見雜誌》5月號,資深記者𤏸漢華以「台灣最不老的作家」專稿形容。其時張心漪93歲,跟書法家陳瑞庚提腕學書法。記者如此描述:「24年了,每週兩小時的書法課,張心漪從沒間斷,每次上課也始終面帶微笑,沒喊過累,一個字接着一個字寫。陳瑞庚不拘小節,常忘記待客禮數,張心漪就調皮地用拳頭敲桌子,大喊:『老師,茶呢?』66歲的書法家一聽,只得連忙去端茶。」福壽老人童心好玩,可愛極了。
泡特《午酒歌》講一個悲沉的故事。小農莊主人湯先生僱請陌生外來者郝先生做傭工。郝異常勤勞,通曉農場雜務。九年過去了,農莊多虧他幫手,日子漸見富裕。直至追捕者海先生不速而來,警告莊主,郝十多年前殺了親兄弟,被判入瘋人院,後來逃脫失蹤。他特為獎金前來捕捉。兩人為此爭執,湯先生為保護早視為家人的傭工,精神陷入恍惚狀態,拿斧頭砍殺了闖來施襲的海先生。郝先生逃亡樹林田野,被野蠻村民群起圍捕,傷重不治。
《午酒歌》篇名,來自郝先生日常愛用口琴反覆吹奏的調子,這首歌說早上起來,非常高興,午前就把原預備中午休息時喝的所有酒統統喝光,是一支調子很美的飲酒歌。郝先生把歌曲吹得又歡樂又悲哀。
前幾天致電董先生,談及《盛開的猶大花》短篇小說由王敬羲翻譯,與劉紹銘說的譯者有異。董先生說:「我們老人家年紀大了,以前記得牢的,多不真切了。」確實無妨,文章多賴這些帶年歲感情的回憶。納博科夫名句:「光穿過樹葉,像蝴蝶。」記憶翩翩穿透現實,夢一樣的情感光影,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