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運動 最佳發酵時機 (台灣資深傳媒人 楊泰興) - 楊泰興

學生運動 最佳發酵時機
(台灣資深傳媒人 楊泰興) - 楊泰興

執筆此時,群眾的呼聲依舊耳邊此起彼落,台北的夜焦慮而興奮,台灣前晚爆發政治史上首度國會遭人民攻佔紀錄。
行動絕對不可小覷,學生運動在野百合學運之後,蒼白十幾年,對社會的主導權讓位給公民運動,最著名的就是去年的洪仲丘白衫軍運動與反核,此次很有可能是學運重領風騷的分水嶺。
這次學生運動很有可能重演二十四年前野百合學運的盛況。當年十幾個台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絕食擦槍走火,掀起近萬學生響應,弱勢的總統李登輝呼應學生訴求,順利召開國是會議,一步步鬥垮當時的國民黨舊勢力與萬年國會;而學生運動在世界,特別在台灣有特殊地位,學運具有免責性、神聖性與非數量性,學生運動可以代表一,也可以代表一千、一萬,更可以代表台灣的良心與未來。
但學生運動聖器,在台灣也有其特別嚴格要求。首先是純粹性,社會不喜歡學生運動有太多政治色彩,當撇不清政治背景時,社會支援會有相當疑慮。其次必須撇清暴力,這一次的學生運動標榜「非暴力對抗國家機器暴力」,儘管親政府傳媒企圖抹黑,但從結果來看並未成功。筆者現場發現,馳援學生明顯具有非學運社團與男女平均的兩大特色,迥異於「發酵期較長」與「學、社運男多於女」的現象,身份正當性在此確立無疑。
這一次也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齊備。
所謂天時,此時為野百合學運發生24周年之際,三月本來就是大學生期中考前的空檔,利於學運,3.19槍擊案又值十周年,而昨天又是馬王政爭當中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國民黨籍確保案的宣判日,王金平也順利勝訴,此後無懼馬英九的挾制。時間的巧合,讓這個時間成為運動最佳發酵的時機。
此次抗爭的訴求針對是中台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但周一國民黨張慶忠立委在委員會暴力送出法案(在議事程序都未啟動的情形下,上一趟廁所之後,逕行宣佈完成),在場媒體、群眾均為之譁然,間接民主徹底蒙羞,這讓學生們有了以直接民意代之的正當性。換言之,要沒有張慶忠這一事件鋪墊,攻佔國會不會獲得這麼大的迴響。服貿擺在立法院八個月來,沒有多少人搞得懂,在野黨反對但聚焦無力,現在不必搞懂服貿,學生們也搞得懂黑箱立法的程序非正義,集結順理成章。
而有史以來「第一次攻佔國會」,這樣的地點特殊性造就國際聚焦,CNN、BBC甚至瑞士蘇黎世報均大篇幅報道。台灣輿論戰上特別吃「出口轉內銷」這一套,這樣的「地利」造成此次學生運動特別有機會擴大。佔領國會此例一開,一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台灣國會此後多事矣。
民進黨中宿怨三巨頭蘇貞昌、謝長廷、蔡英文數小時內到議場外團結坐一起,捍衞學生,退居第二線同時給予一切後勤支援與保護,既保護了學運的純潔性,二方面也讓學運更有靠山,這是「人和」的重點。
馬政府在事件中反應遲鈍,立法院長王金平在事發之後並未到場處理,態度曖昧,馬英九竟還宣稱要積極推動服貿,府方迅速宣稱立法院應強力執法,完全沒有「停損」打算,此場運動恐會因之擴大成為反馬大集結。
天地人三者配合,此場野火恐怕一發不可收拾,CNN對此下的新聞標題是「台灣民主 死亡或者重生?」同時宣稱台灣可能烏克蘭化。短期而言台灣政局將更加詭譎多變,而長期利弊實難評估,但唯一肯定的是,扮演隱形反派的中國政府,在台灣的負面形象將會更加難以翻轉。

楊泰興
台灣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