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政府有沒有研究過,租借南沙和橫琴建立香港園,發展香港產業,興建公屋居屋和老人院,把香港的基層和弱勢市民北遷?《蘋果》爆料後,只要看看政府官員的反應,就知道真有其事,如果不是各政策局公務員的大力反對,可能已經付諸實行。
《蘋果》獨家頭條刊出後,官府中午發表三點簡短聲明,指不會在南沙或橫琴實施香港法律;沒有租借的構思;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諮詢委員會(內經會)成立以來,政府沒有向內經會提出有關構思。以梁振英慣用的語言偽術,否認全是技術性的,根本不堪一擊。
紙包不住火,傍晚又再發出聲明,承認曾提供內部資料文件作討論,但認為大部份構思並不可行,包括租借土地或實施香港法律,因此沒有將建議提交內經會。這個聲明的說法較為清楚,但否認也是技術性的。
內經會也同時發表聲明,指未收過政府任何有關的構思或建議,但卻承認內經會的職能,是「探討南沙、橫琴、前海和河套等地和香港未來發展的關係、機遇和合作模式。」
縱使連番否認,但真相已經呼之欲出。有關香港園的建議,最早是梁振英的御用智囊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提出的,近水樓台,成為了梁振英重點政策的一部份。充斥着本地和內地富豪的內經會,不少都在南沙橫琴擁有龐大的土地和產業利益,當然大力擁抱有關建議,並由行會成員四出游說。梁振英政府更責成各政策局積極研究,提出各項可操作的方案。但公務員對建議嗤之以鼻,認為建議涉及利益輸送,破壞法律和規則,違反香港的核心價值,竭力反對。要阻止構思成為可怕的現實,不惜向傳媒爆料,交由公眾評說,讓其見光死。
內經會的大富豪們在南沙橫琴都有土地產業利益,為何由他們研究該地與香港未來發展的關係?這些春江鴨,可以利用機密消息賺取驚人回報,赤裸裸的利益輸送,固然要追究到底。更關鍵的是,建議涉及香港人長期擔心和恐懼的換血政策。
要把香港人大量遷往南沙橫琴,對他們最有吸引力的,是住屋和工作。羅范椒芬說的「公屋有好大個騎樓」,就是賣點。寬敞的公屋,便宜的居屋,設備齊全的安老院,港式產業還可提供一定的工作機會。香港的物價和樓價令基層市民透不過氣,提供可負擔的住屋和穩定的工作,讓他們北移到內地生活,也未嘗不是一條出路。南沙和橫琴面積等同一個香港島,可容納的港人以十萬計。
港人大量北移,騰空的土地與房屋,就可容納更多大陸人南遷,他們都是內地的富豪和中產,有能力繼續托起香港的高樓價,在政策上向兩地富豪輸送更多利益。
香港基層市民北上,內地中產富豪南下,人口換血,反對派從比例上迅速成為少數,不會對香港政權造成更大的挑戰和麻煩,可確保政治上的穩定。將香港的人口換血,是中央大政策的一部份,梁振英會想方設法積極配合,南沙橫琴的構思雖然遇到挫折和阻力,相信他朝必會捲土重來。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