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羅國章 酒醉還醒 讓愛有價

Big Spender:羅國章 酒醉還醒 讓愛有價

在銀行界打滾30年,現為法國工商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羅國章,自從與好友在2010年合資,以約256萬(連佣金)在全球最大名酒拍賣行Acker Merrall & Condit舉辦的香港拍賣會中,投得一批共70支、由1799至2003年、跨越四世紀的Lafite系列後,在酒壇聲名大噪。這個低調的葡萄酒收藏家,原來已收藏成精,當很多朋友仍然在增加收藏量時,他眼見近年紅葡萄酒的價格升得太快太熾熱,早已轉移大量買入價格相對仍低的香檳,又把一些市值高的葡萄酒轉手,更衝出香港,直接到法國小型拍賣會購買稀有葡萄酒。酒醉還有三分醒,論投資葡萄酒他最有心得。
記者:吳宛蔚
攝影:梁志永

很多人都說投資葡萄酒比股票好,股票蝕了只能當牆紙貼,但酒還可以滿足味蕾。作為專業的投資銀行高層,羅國章卻苦口婆心勸大家別為投資而買酒,一定要以飲用為先,尤其是酒花,「好似IPO一樣,哪有穩賺的保證,我做了30年銀行,你問我IPO有沒有蝕錢的例子?一定有喇。」
這天,家住淺水灣的他帶我們參觀其租用位於田灣的新酒窖,月租6,000元的酒窖只是一間比劏房還要小的70呎房間,呎價高達85元,比一般的工廈單位貴最少四倍。酒窖分設八個不同區域, 以自助形式管理,每個用戶獲得一張記錄自己瞳孔資料的access card,讓他24小時隨時進出酒窖取酒。見他在酒窖走廊拿着access card行來行去,遲遲都未找到入口,「其實我很少來,平日都是請人幫忙管理,安排在拍賣會前後的運輸。」原來擺放在這裏的,全都是待轉手或距離適合品嚐時期仍遠的佳釀,日常飲用的,他都放在家中那個放得下160瓶酒的恒溫酒窖。「你別看這裏細,粗略估計存放的酒值成千萬。」

1990 Laurent-Perrier Grand Siècle Lumière du Millénaire Brut Champagne 約$2,680
獲得Robert Parker給予93分的香檳,酒體厚且富烘多士的香氣,牛油、果仁餘韻。縱然2005年已適合飲用,但他說仍會把它陳年多一會。

除了香檳,他亦喜歡收藏適合陳年的Sauternes,近年便買了一箱1998年的Château d’Yquem,市值約$12,000。

10萬喝一支酒 不如買一箱酒

近年,因發現酒窖儲存的酒越來越多,他開始賣出手頭上的一些藏酒。但凡是漲價高於成本一倍或以上,他都考慮割愛,就連為慶祝一對分別在1999年和2001年出生的子女而買的20箱酒,他都捨得賣掉一半,「他們出生的時候,我為他們於五大酒莊各買了兩箱酒,早幾年我賣了一半,結果剩下的10箱全部變成不用錢買。」他最常惠顧的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拍賣公司Acker Merrall & Condit,光是2013年經Acker賣出的葡萄酒就賺得四、五百萬。買賣葡萄酒幾年,他從來不知哪一瓶酒甚至哪一箱酒,獲得的回報最高,因為太細微細眼的事情,他都沒空去理,賣出和買入價雖統統打進Excel存檔,可是他絕少翻查紀錄,因為葡萄酒的市價已記在心中。
2014年只過了兩個多月,但他已經一拍賣行賣出20萬元葡萄酒,買賣如此頻繁,能令他留下深刻印象必定是賺得最多的買賣。2008年,他乘金融風暴獲利,他經酒商以23萬買下一箱1982 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待大市回升,他即以50萬賣出。近兩年,大陸因肅貪導致酒價大跌,他又買回一箱,正等待時機轉手再賺一筆。得意之作又豈只如此?去年他把多年前用每支萬多元買回來的三支Romanée-Conti以每支10萬元賣出。雖然賺得多,他卻慨嘆今日的葡萄酒市場已太熾熱,售價已升至他不接受的階段,「我其實一點也不『闊佬』,飲一支價值10萬元的酒,一點也不合理。」他說他心目中並沒有一支酒值得花10萬元去試,因為10萬,已足夠他去買過一箱年份新的Lafite回來,既可投資又可品嚐了。

酒窖內左邊是其私人珍藏,以香檳為主,右邊是他和朋友合資競投回來的紅酒,正待價而沽。

沒有修讀任何葡萄酒專業課程,他說「飲得多就會識。」

2010年在拍賣會上與友人合資約256萬投得共70支、由1799至2003年、跨越四世紀的Lafite系列,成為一時佳話。

當晚,羅國章(右)與Château Margaux的董事總經理Paul Pontallier言談甚歡。(圖片提供:Acker Merrall & Condit)

長城下享Margaux 1953飲到2001

因為2010年在拍賣會上與友人合資約256萬投得共70支、由1799至2003年、跨越四世紀的Lafite系列,他即時成為拍賣行的VVIP,每次拍賣行舉行wine dinner、wine tasting都必定邀請他出席,工作繁忙且為了與子女多相處,晚間應酬、活動他一律謝絕。除了一次,他最難忘的一次。2010年5月22日,他獲邀出席拍賣行與Château Margaux聯辦,在長城下設宴10圍,只邀請大陸高官、巨賈和酒評家出席的高貴晚宴。當晚享用的全是酒莊最好年份的佳釀,共有15個,最老的是1953年,最年輕的是2001年,足足橫跨半世紀。坐在宏偉的長城上,品嚐着由法國名廚Guy Savoy準備的佳餚,與酒莊莊主對話,雖然事隔數年,但他仍然回味無窮。
羅國章染上葡萄酒癮,是1979年在加拿大溫尼伯大學讀書的時候,其時還未懂得欣賞葡萄酒,「那時最常飲來自意大利、酒瓶用稻草包裹的Chianti,不是欣賞它的味道,只因為10加幣就買到一瓶,最化算。」真正懂得品味杯中物,是投身社會後的事,他說秘訣只有一個——「飲得多」。「你知道歷山大廈有間賣酒的店子,一次我走進去逛逛,店員就哄我買1982年的Lafite。」他說不是看不起人,而是飲過82年Lafite的人又有幾多個?要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受質疑,就必定要豐富自己的品酒範圍,做到貴的飲、平也試。

他打算60歲生日開個盛大的party與朋友分享喜悅,至於屆時會開甚麼酒?他說尚未決定,因為只要價錢合適,就算多罕有的酒他都願意割愛。

長城夜宴中,賓客每人可以品嚐15瓶不同年份的佳釀,每張枱都放滿酒杯。(圖片提供:Acker Merrall & Condit)

長城宴由法國名廚Guy Savoy主理。

三個投資心得

1.由紅酒轉向香檳

現時他珍藏的佳釀中有一半都是香檳,因為他正轉型。「15至20年前,好的香檳與紅酒的價錢相差並不遠,可能紅酒只比香檳貴二至三成,但紅酒現時的升幅已是當年的兩倍、三倍,有的更達10倍。」所以他近年已甚少買紅酒,反而大量搜羅還未漲價的香檳,「到時它們升得好高,我還有便宜的存貨飲,我會好開心。」

2.法國拍賣會才是尋寶地

他開始請居住在巴黎、已退休的法籍舊同事,為他走訪法國大小紅酒拍賣會,幫他買酒,「法國有很多規模小的拍賣會,一定要懂得法語才暢通無阻。」因為法國經濟不景,年輕一輩在清理長輩舊屋的地牢時,經常找到許多絕世佳釀,明知有市有價,他們大多怕不懂儲存,令紅酒變質影響價錢,寧願急急變賣賺錢,於是成就他找到比香港相宜且又稀有的珍品,「我計過,同一箱酒,就算加上法國的銷售稅,給朋友大約成交價兩成的佣金和運費,都比香港買平得多。」他最近就在法國買了一箱1987年的Mouton。

3.開瓶費再貴也要BYO

他對食的要求很簡單,餐廳的裝潢不必華麗、不必是星級推介,只要食物味道好且歡迎BYO就可,所以街坊格局的灣仔金鳳、深水埗維記都是他的飯堂,貫徹他「平貴通殺」的飲食原則。辦公室在高級食肆林立的中環,他當然全部餐廳都曾光顧過也十分熟悉,絕大部份都十分滿意,唯一一間他絕少回頭的是大受城中名人歡迎、米芝蓮三星法國餐廳L'atelier de Joёl Robuchon,何解?全因為餐廳不准客人自攜酒水。職業使然,他對數字特別敏感,「數口精」的他,連到餐廳用膳帶怎樣的酒都會計過度過,無論開瓶多貴,餐廳的酒單多好、多吸引,他都堅持自己帶酒,「如果一支在外面賣三、四千的葡萄酒,餐廳最少都mark up 六至七成,即六、七千元,其實六、七千元的紅酒我有很多選擇,所以就算開瓶費成六、七百元都抵。」着重性價比的他,到不准BYO的餐廳用膳,就會只好屈就點些較便宜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