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各區店舖租金開始回落,令老店得以殘喘。但經濟學家指,即使旺區店舖租金回落,已遷走的老店已不能返回「原區」營業。在旺角西洋菜街經營13年的許留山「龍頭店」昨也不敵業主加租結業。曾是不少80後、90後集體回憶的旺角西洋菜街許留山分店,內部職員稱之為「龍頭店」,因為自營業以來已成為旺角地標之一,但這間分店也不敵天價租金在昨日結業,不少年輕人見到結業通告更聚在門口拍照留念。
不過,翻查差估署最新年度的租值,不少旺區如銅鑼灣、旺角等的街舖租金已開始回軟,但被趕走的老店和集體回憶卻是一去不回來。駱克道地下至三樓的舖位,曾是阿一鮑魚的主場富臨飯店,現已由翠華茶餐廳進駐,每月租金高達115萬,地產界消息指該分店「蝕住做」。
被趕走老店一去不回
經濟學家關焯照解釋,部份被逼遷的老店早已找到「落腳處」,由於租約多數是兩年至五年不等,故即使舊址租金回落,也無誘因重返舊地,「佢喺其他地區已經開始儲到客,返嚟又要好大嚿成本,下一個租金升浪唔知幾時嚟,到時都係要走」。關指過去幾年過度加租的環境下,欠缺經營規模的老店根本難以在旺區營業,「佢哋唔似翠華、大家樂咁連鎖經營,可以控制成本」。他舉例指翠華即使在某一地區要捱貴租蝕錢,但其生產規模大整體成本易控制,最終「蝕得起」,更能因付出貴租而收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