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是次電影節將會播放四齣35mm菲林電影,包括《戀戀風塵》、《乘著光影旅行》、《半邊人》及《下一站,天國》。原來,有1,400個座位的中大邵逸夫堂是全港僅有可放菲林電影的劇院之一,相信也是最大的一個。兩台菲林放映機陪過幾代人漫遊光影,即將退役;擔任放映師傅的資深技術員,也快將退休。
今年59歲的彭萬龍(肥龍)入行已21載,明年就退休。他自言從小學起就是電影迷,最愛下課後到近家的太平影院看「公餘場」,尤其喜歡看西片及邵氏電影。長大後,在香港舞蹈團及香港話劇團先後做過兼職後台人員,其後就加入中大邵逸夫堂,「當時幾乎晚晚都放電影,好多學生嚟睇」。
師傅:花兩年掌握技術
肥龍說,放菲林電影不是容易上手的工作,自己就花上兩年才完全掌握所有技術。近幾年都再沒放菲林電影,免不了有點生疏。他解釋,一秒24格的菲林片以「本」(roll)為單位,一本電影通常可容納20分鐘影片,但也有容納30分鐘的大本。每次收到菲林片,都要以人手加上機械檢查是否完整,以手指頭感覺每寸菲林,確保沒有「斷牙」,否則播映時就很可能卡住,在高溫的鏡頭下燃燒,相當危險。一旦發現斷牙,就要以特製的膠帶黏合,以及另一小機件加壓。
中大的放映機算先進,可投映平面方角、假寬銀幕及寬銀幕等不同格式,又可處理16mm及35mm的菲林片。肥龍說自己看慣菲林片,總覺得數碼電影難以比擬。他認為菲林片有景深、層次分明,光影及色彩對比度都勝過數碼電影,「日本啲黑白片拍得好靚,但數碼化後光影會變得較平面。以灰色來講,菲林片變化好大,但用電視睇就會好死板」。
他又覺得,電影院全黑的環境、環迴立體聲等設備,都可令整個看戲過程更豐富。說到時下年輕人愛以手機看片,他認為「好似快餐同意大利燭光晚餐咁大差別」,「睇戲係要慢慢來,要有耐性先可嗒出味道」,以《天地一沙鷗》為例,「如果唔係喺戲院睇,我都唔會咁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