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電影節一連三周播26齣電影 魏德聖 沈祖堯 現身座談 中大好戲連場

首屆電影節一連三周播26齣電影 
魏德聖 沈祖堯 現身座談 
中大好戲連場

【本報訊】中文大學明起舉行首屆電影節,一連三周在校園新亞圓形廣場等地放映26齣各國電影。策展人團隊由三代中大人組成,選片年代橫跨37年,由冷門的港產寫實片《半邊人》,到最近紅爆台灣的棒球電影《KANO》都選上。策展人盼電影節可給中大人優質的觀影享受,藉座談會聚集有信念的電影人,反思自己的志業與生命。
記者:朱雋穎

電影節名為「光影旅行箱」,是中大博群計劃繼花節與書節後的焦點活動,有1,400個座位的邵逸夫堂、新亞圓形廣場等,都會化身電影院。四位策展人都是中大畢業生,包括影評人馮家明、傳播學系碩士生曾慶宏(Eric)、政政系副教授周保松及新傳學院副教授朱順慈,選出26齣有關大學生活、教育與人生的電影。家明說,如《Berkeley in the Sixties》就可看到六十年代的大學生怎樣生活與搞學運;開幕片《KANO》的熱血可讓大學生反思自己的志業,很具啟發性。

兩代中大人曾慶宏(左)及馮家明策劃博群電影節。

通識教育 培養觀眾

Eric說,希望透過電影節傳遞一種大學精神,「唔同想法都可以提出作理性討論,唔係嗌交,但又好投入嗰種」。他又表示,電影節其實也是通識教育的一種,現時制度培養了拍片的人才,卻沒想過培養觀眾,「拍完嘢冇人睇唔得㗎嘛」。
電影節同時舉辦九場座談會,如以《海角七號》為港人認識的《KANO》監製魏德聖,《女朋友男朋友》導演楊雅喆,都會到場出席映後座談;《狂舞派》導演黃修平也會與中大校長沈祖堯談談《Dead Poet Society》。Eric說在大學辦電影節的好處是,嘉賓與觀眾可暢所欲言,不會像坊間的電影節般只有短短半小時座談。他在學時期最珍貴的觀影經驗,就是與同學在映後就人性、是非、善惡作理性的辯論,「可能到最後傾嘅同原本套戲無關,但電影可以作為好好嘅引子」。
家明補充,嘉賓都是「透過電影思考的人」,他們分享自身真實的經驗,作為示範,讓電影成為其志業、生命的對照。大學生也較純粹,會關心內容上、智性上的討論,而非拍攝技術的研究,對嘉賓來說也是難得的經驗。
他又感嘆,中大的觀影傳統自VCD盛行起逐漸斷了。八十年代起不時有電影籌款活動,地下也有俗稱「爆房」、即偷入課室看戲的習慣。「我其實有私心,好想重拾當年氣氛。」今時今日人手一機,上網看戲很方便,但他認為,集體觀影的經驗是家庭影院比不上的,「觀眾越多氣氛越好,笑片好笑啲,感動位又感人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