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過去的經驗來看,北京中央政府願意主動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包括所有泛民主派議員到內地訪問及會見官員往往被視為政局「利好」的因素,因為有關做法意味加強溝通,建立多一點互信,而泛民主派政團對這樣的邀請一般會表示歡迎。
這一次不一樣!
上周,北京突然透過梁振英及立法會主席曾鈺成邀請全體議員訪問上海,並明示暗示有機會跟中央官員見面討論政改。可泛民主派政團及議員表現相當消極,有的如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工黨的李卓人已表明不參加。政黨中只有公民黨初步表示會有兩人參與,其他政黨包括民主黨、工黨等則要了解更多訪問細節才決定。部份議員如何秀蘭更指出訪問隨時只是一場show,一次公關遊戲,不會有甚麼實質交流及結果。從歡迎溝通到冷淡對待邀請,轉變不可算不大,也令政改的前景添上更多陰霾。為甚麼有這樣的改變呢?
簡單來說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央政府在政改問題上不斷倒退,不斷擺出強硬僵化的態度,絲毫沒有考慮港人及泛民主派最基本的訴求,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在沒有最保守,只有更保守的情況下,泛民主派政團怎可能對充滿門面功夫味道的上海之行寄予厚望呢?
事實上自從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提出所謂「一個立場、三個符合」的講話,表明香港一七年特首普選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堅持特首要符合愛國愛港標準後,政改諮詢形勢急轉直下,建制派以及一眾護法開始肆無忌憚的批評受到不少市民支持的公民提名,開始赤裸裸的說篩選不但有必要,更是合情合理,身為人大代表的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淑芬更明言,普選變數太多,中央不能讓泛民或反對派候選人入閘,以免因一些偶發事件或意外令他們「爆冷」當選,令中央下不了台。這樣的思路說白了就是特首普選即使不能像中國選國家主席、總理那樣百分百事前肯定,也必須確保參選的是「自己友」,以免出甚麼意外。
可是,一場只有「自己友」角逐的選舉能說是普選嗎?能反映香港市民的真正意願嗎?能令市民有當家作主的感覺嗎?
不僅這樣,建制派、親中傳媒及一眾護法又動用一切力量貶低公民提名、抹黑和平佔中行動,彷彿提出新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抗爭手段是甚麼大逆不道的事。然而,這樣的大規模攻擊及抹黑表明北京及建制派對市民的訴求毫不理解。應該看到,市民想見到的是貨真價實的普選,是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不是假貨。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選舉必須普及而平等,必須盡量開放讓社會上每一個人有最大程度參與。有團體及市民提出公民提名概念正正是想達到這樣的目標。更何況泛民主派政團及市民沒有因此而否定提名委員會這個提名方式,並沒有想用公民提名取而代之,而是作為一個補充方式好讓選舉更公平公正而已。這樣卑微而又合理的要求有甚麼理由被醜化、妖魔化得體無完膚,連考慮的餘地都不容許呢?
顯而易見,在京官及建制派的唯我獨尊的氣燄下,泛民主派及市民已是退無可退,讓無可讓。假若北京方面繼續堅持只有「自己友」才可以參選,堅持否定市民參與提名的權利,堅持有篩選的特首「普選」,那上海之行作用肯定非常有限,頂多只是假戲一場,對解決政改僵局及落實真普選毫無幫助。只有北京調整僵化立場,真心誠意聽聽巿民對真普選的訴求,直接溝通才會有益有建設性。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