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灣電影在九十年代起陷低潮,當地的電影院以播放歐美商業大片為主,甚至港產片也較「國片」(台灣人對台片的稱呼)受歡迎。是次博群電影節選26齣各地電影或短片,當中台灣電影就佔10齣,香港電影僅4齣。策展人家明笑言如此結果實屬偶然,自己也是初步名單定了才發現。
言志情懷 港產片少見
不過,他說細想之下就感到有其道理。他說台灣電影在2007年的《練習曲》起重新受重視,翌年的《海角七號》更在各地掀起熱潮,到最近,台灣電影《KANO》再成話題。台灣電影的言志情懷,是港產片少見的。
像魏德聖、楊雅喆都是透過電影思考的人,拍的電影都承載着其信念。相較之下,香港電影傾向商業主導,拍類型片較多。而台灣八十年代的一眾電影人,如《戀戀風塵》導演侯孝賢、編劇吳念真及攝影李屏賓等,都被港台兩地許多後輩視為楷模,「甚至係攝影、燈光、剪接,有趣地好多人以台灣電影人為role model」。差不多同時期,香港也興起新浪潮電影,當中僅方育平導演的《半邊人》,重視寫實和言志,但看過的人不多,故很希望藉是次電影節推介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