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女神Lady Gaga粉絲不少──不僅disco友愛之,便是學者、文化人對她也為之着迷。比方說其最近一張專輯Artpop,好聽之餘便有着非一般的含義。專輯名字也是唱片第八首樂曲。We could, we could, belong together,Lady Gaga如此唱道。
Yes, she does bring art and pop together,而且是有意為之的。不僅專誠找來藝術明星Jeff Koons為她創作唱片封套,去年又在Art Basel Miami Beach登台表演。Art Basel Miami Beach,也就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姊妹展。
當代藝術與流行文化結合
Gaga確是在刻意宣言:當代藝術與流行文化已經結合起來了。這就是今日的高雅藝術與流行文化狀態。兩者儼如冷空氣和熱空氣,一方面它們都是無從獨立定義的相對概念;另一方面它們又互相影響、摻和、變更。
而當Lady Gaga敲上了Abramovic的大門,冷空氣和熱空氣便展開了它們的互動關係。
這已是去年八月的事,其時現實生活把貴為天后的Lady Gaga壓得透不過氣來。她找上行為藝術大師Marina Abramovic,請求指點迷津。Abramovic給她的答案是Abramovic method──那是把日常生活「儀式化」的過程,目標是把人的意識帶到更高層次。於是在三天內,Lady Gaga與Abramovic一起生活,大師指示她靜坐、冥想、把摻在一起的扁豆和米粒分開。箇中目的指向一點:讓我們以慢打快,藉重新發現生活失佚的觸感,回應社會步伐過於急促導致的迷失。
對,這是藝術,但它同時也是一項「實驗」,目標是發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而這種可能,也是整個主流文化所渴求的。誰敢說香港的高速度沒有把人的生活逼得太緊?所以 Lady Gaga與Abramovic的關係,也就是主流文化與藝術的關係。而當Lady Gaga把米粒和豆帶上飛機,樂此不疲地摻和、分開、摻和、分開的同時(自從Abramovic教她以後,她愛死了這樣做),成千上萬的粉絲便一呼百應,趨之若鶩,依樣畫葫蘆。
一瞬間,Abramovic的名字衝出了藝術界,傳進每一個Lady Gaga粉絲耳中。有了人氣,Abramovic的MAI(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Kickstarter集資項目也就可以安枕無憂。她想透過這座「學校」實行種種「意識提升練習」,以把更多像Lady Gaga一樣迷失於現代社會的人解救出來。
為證明她對Abramovic method的愛,Lady Gaga拍攝了The Abramovic Method Practiced by Lady Gaga短片,呼籲群眾捐助MAI的推行。這段短片後來在網上熱傳──就是那段Lady Gaga的裸體片了。毫無懸念,MAI的集資金額隨即飆升,結果在4,765人中集得661,452美元──超越預期的600,000美元。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藝術正在試圖改變流行文化;或流行文化正尋求藝術幫忙,改變自己。
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