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在上世紀70年代創辦高級鐘錶零售店三寶,今年約50歲的現任行政總裁李永安,十多歲時已跟隨父親在店內打躉。人生首隻可登大雅之堂的手錶,是約22歲時購買、索價約10萬元的Blancpain萬年曆,30多年來,玩過逾百年前製造的古董錶、桌面鐘,還有天文台鐘,甚至連製錶工作枱也儲,見盡各品牌的高級鐘錶,現在玩得更刁鑽,追求每年產量少於數百隻的獨立製錶師出品。獨立製錶師的出品似乎是每個錶迷的終站,因為每一隻都是當代藝術品。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志永、陳國良、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永安
三寶鐘錶珠寶行政總裁
收藏手錶年資:30多年
擁有獨立製錶:4隻
在售賣鐘錶的家庭長大,李永安小時候每當不用上學的日子,便在手錶店內度過,從小已與手錶為伍,直至80年代中全身投入鐘錶行業。對出自鐘錶世家的他而言,精工、星辰等大量生產的石英錶只是潮流物品,只有由製錶師慢慢做出來,着重機芯研發的計算時間工具,才是真正的手錶。90年代中後期,市場興起機械錶,李永安投入玩Glashütte、A. Lang & Söhne及Zenith等不但歷史悠久,還靠製錶師用心研發機芯技術的品牌。不過,身為錶舖老闆,不方便經常頭輪購買和佩戴熱門的新錶,所以索性轉移陣線玩古董錶,陀錶、桌面鐘、座地鐘甚至製錶工具、工作枱也買。會議室放有一部逾一米高的天文台鐘,是多年前李永安花逾萬元拍買得來,「這是六、七十年代的天文台鐘,是當時天文台或錶廠用來計時的儀器。」怎樣操作?「我不懂。」文質彬彬的李永安靦腆地說。凡是跟鐘錶歷史有關的東西,李永安也會購買,不同時代、製錶師、功能的古董錶,他也擁有。
自從加入父親創辦的公司,李永安每年也會到瑞士參加錶展,近廿年,許多產量少、來自小型工廠的獨立製錶師品牌也在錶展設展覽攤位。這些獨立製錶師堅持自行製作機芯,由於每片零件自家打磨,產量有限。1991年,Franck Muller與Vartan Sirmakes共同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製錶公司,當時還未成為大製錶品牌,以酒桶形錶殼與誇張的數字刻度為特點,並研發出三軸陀飛輪,從當初年產量僅約150隻手錶的獨立製錶廠,發展成現時世界頂尖高級製錶公司之一,是獨立製錶師的俵俵者。這些獨立製錶師出品的款式新穎,如雙體陀飛輪、斜面陀飛輪及垂直陀飛輪等,打破傳統高級手錶的設計框架,讓一眾對鐘錶有認識之士嘆為觀止,李永安也是其中之一。
百萬入門 視為現代藝術品
十多年前,每次參加錶展也會到獨立製錶師攤位參觀,近年每次到訪瑞士,還特意跑到距離日內瓦約兩小時車程、瑞士西部侏羅山(Jura Mountains)腳下的獨立製錶師集中地,參觀不同工作坊,「很多都是傳統工場,最吸引之處是它們從設計、生產、打磨、安裝等,也是由十多個至一百人以內的團隊自家完成一隻錶,有些一年的產量只有幾隻。」起初認識獨立製錶師只為陪朋友及客人,但每次跟獨立製錶師談到設計與生產,參觀過他們的廠房後,都被製錶師的堅持迷倒,三年前更開始購買獨立製錶師手錶作收藏。「它們跟傳統設計不一樣,除了用作計時,還具欣賞性,產量少,很有趣,是一件modern contemporary art。」說罷即拿出隨身放大鏡着記者欣賞錶面上的精湛工藝。記者告訴李永安不能掌握焦距,他馬上叫員工接駁顯微鏡與投射機,完成後,李永安興奮地走到顯微鏡前說:「你看,每個倒角打磨都一模一樣,是完美的,可以看見每件零件的表面均有打磨痕迹。如果拿一隻普通錶放在這個放大十倍的顯微鏡下,馬上找出分別。」
他續說:「每隻錶要經過很長時間研發與生產,它們產量少,所以一隻都售價不菲。」一隻獨立製錶師出品的錶入門價約100萬元,「玩獨立製錶的只是小眾,通常是40歲以上、有財力、玩了高級手錶多年,並且對鐘錶機械有研究的收藏家。」李永安絕對符合上述條件。問他擁有多少隻,「沒有很多,就幾隻而已。」手上帶着約200萬元獨立製錶師Rudis Sylva出品的李永安說。
最欣賞Christophe Claret
由於獨立製錶並非集團式經營,多是由一名身兼設計的製錶師,帶領工匠開發及製造,所以通常不接受客人度身訂做,只會在現有款式的外觀上稍作改動,如由光面改為磨砂。李永安特別欣賞從日內瓦高級鐘錶學院畢業、於1989年自製以自己名字Christophe Claret命名的獨立製錶,除了自家品牌,很多名牌的複雜機芯,如Harry Winston長方形撞陀Tourbillon Glissière、Jean Dunand衞星式陀飛輪Tourbillon Orbital、將古老座鐘滾筒顯示移植過來的MDT Chapter系列和Jean Dunand Shabaka等,背後也是由他操刀。
侏羅山獨立製錶工場
兩組齒輪機芯成名 Rudis Sylva
製錶師:約40名
年產量:約10-20隻
在瑞士西部Rudis Sylva山頭,因冬天嚴寒,農夫不能務農,惟靠手製鐘錶零件為生。早於1384年,Rudis Sylva已是手錶零件工場;2006年,Rudis Sylva成為瑞士獨立製錶品牌。2009年於巴塞爾鐘錶珠寶首次展出旗下製錶師Mika Rissanen研發兩組齒輪機芯The Harmonious Oscillator,一鳴經人。現在,每隻手錶均由三名專門製造Rudis Sylva手錶的製錶師,與約40名也會製造其他品牌零件的製錶師人手製造。
天才製錶師徒弟 Christophe Claret
製錶師:約100名
年產量:約100隻
1962年,Christophe Claret出生於法國里昂的富裕家庭,14歲已自行拆卸及組裝鐘錶,兩年後進入日內瓦高級鐘錶學校,並在里昂建立個人製錶工作坊,其後跟隨天才製錶師Roger Dubuis學習。1987年,獲Ulysse Nardin掌門人Rolf Schnyder賞識,讓25歲的Christophe研發及生產旗下Jacquemart三問錶機芯。1989年,Christophe跑到世界鐘錶搖籃地侏羅山,成立個人製錶基地,初時為寶璣及卡地亞等品牌製作機芯,2009年才推出自家品牌。
發明30度雙體陀飛輪 Grebuel Forsey
製錶師:約75名
年產量:約100隻
1999年,分別來自法國及英國的製錶師Robert Greubel及Stephen Forsey,開始合作研發新一代陀飛輪技術。四年後,兩人成立Grebuel Forsey,推出30度雙體陀飛輪(Double Tourbillon 30º),將4分鐘旋轉一周的外框陀飛輪,配上以30度斜傾及1分鐘旋轉一周的內陀飛輪。這個設計曾於2009年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中奪得最佳複雜腕錶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