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大部份美國人沒有刷牙習慣,時值一次世界大戰,入伍新兵滿口爛牙,國防官員甚至擔心蛀牙成為國家安全威脅。但Pepsodent這個品牌的出現,短短十年間,便令到超過一半美國人養成刷牙習慣。
其致勝之道,是用後口腔有清涼感覺,提醒消費者刷牙有好處。「清涼」成為今天牙膏必備「功效」——儘管這感覺與牙齒衞生毫無關係。
《The Power of Habit》(中譯本:《為甚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指出,人的本能是把重複做的動作變為習慣,讓腦部省下來做其他重要的事,如覓食、求偶。
我們平日上班,一邊走路搭車,一邊在聽歌、想工作甚至看書,全無問題,正因過程全由習慣指揮。
習慣宜改不宜戒
習慣是三部曲:我們接收到一些提示(cue),提醒要做特定相應行動(routine),便有得益 (reward)。例如上班一族,工作到三、四點(提示),買下午茶或找零食吃(行動),滿足地繼續工作(得益)。但習慣形成後,「提示」和「得益」的界線會模糊起來,我們漸漸對得益產生預期和饑渴(craving)。
於是,到四點左右,我們會「口痕」,因為人腦不會分辨習慣是好是壞,習慣一旦建立,會自然啟動。若嘗試硬生生戒下午茶,每天到時到候必然心思思,非常難受,就算頂得三朝半日,到某天工作壓力特別大、或覺得特別疲累,意志稍為薄弱,習慣和饑渴又會偷偷來襲。不少戒酒、煙或賭失敗的人也因類似經歷而重蹈覆轍。
專家建議,習慣不宜戒,只宜改,關鍵是利用「習慣三部曲」,例如轉換「行動」:我每天帶水果上班,代替零食,這是辦法一種,但更徹底做法,是了解「口痕」是代表肚餓抑或只是悶悶地需要小休,假如是後者,則起身伸伸懶腰、拿杯咖啡、或者和同事「吹吹水」,足以代替下午茶。
同樣道理,成功戒煙者經常依靠轉換行動,有心癮者吃零食,有尼古丁癮則使用戒煙貼,甚少人能「話戒就戒」而持久成功。
另一改變習慣方法,是減少「提示」。專心工作或溫習的最大敵人,是你的手機,特別是有訊息時的聲響和閃燈每逢出現(以典型現代人而言,是無時無刻),總令我們心癢難搔——儘管明知大部份只是facebook或WhatsApp的「非緊急」留言。這也是習慣演化成饑渴的例子,用意志力抵抗,也消耗精神和專注力。其實,要從中解脫,只要滅掉聲響和燈號就行了:沒有「提示」,自然不會有「饑渴」。
我們也可以善用「三部曲」去建立好習慣。研究顯示,成功建立運動習慣的秘訣,是訂立簡單、穩定的「提示」和「行動」(例如早上鬧鐘一響,或下班回家立刻出發),運動後也獎勵自己(喝一杯冰凍啤酒、看一小時電視)。
我開始跑步時,為自己定下每星期三次要求,常有「外面下雨/太凍/昨晚太夜上床,不如明天才跑」的腦交戰,後來改為每日早起跑,反而心安理得了。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