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一年,除了應付會考,我還沉醉於空手道的訓練當中。那時候,空手道在我生命裏佔據了很大的一部份,每星期幾次練習之外,整天都在思考着怎麼變得更強;用「燃燒青春」這句濫話來形容,其實也不太過份。可惜,當時主理香港空手道界的總會,門戶頗為封閉;我所屬的空手道館雖在日本赫赫有名,卻因人事問題未能加入總會,不能參加比賽測試實力,長期只能埋首練、練、練,頗為苦悶。
想起這陳年舊事,其實是因為上周末去了台灣,現場觀賞HBL高中籃球聯賽決賽。這項賽事在當地所受的重視,實在令我很震撼:巨大的場館、職業運動級數的製作與宣傳、氣勢嚇人的打氣團、電視現場直播……我不是分析專家,不多談HBL背後的商業推動與地域支持等因素,只是純粹感嘆,17、18歲的青年能夠在這麼一個光輝的舞台上競逐,何等幸福。當然,全台灣的高中籃球員不知凡幾,最後只有極少數能登上這舞台;但至少他們努力時可以仰視這個夢想的目標,確實有這麼一條道路能夠通往那方。
參加比賽,固然不是我當初學武的唯一目的,當年付出的一切努力亦沒有白費,它們今天成為了我寫作的資本。但有時還是不免想想:假如那段日子再多一些機會,多一點比賽體驗,會不會過得更燦爛呢?每次看到本地年輕運動員因各種政治人事而受到扼殺的報道,我都覺得很悲哀。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