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風景:年輕藝術家 亂世出頭天

周日風景:年輕藝術家 亂世出頭天

「西九」是香港藝術發展一個分水嶺,商業或非商業活動大幅增加,既如藝術政府大樓計劃,或如K11這類以藝術作包裝的商場,及至去年在九龍城擺放藝術品的「週街展」社區藝術實驗計劃等,每年香港合共有過千個大大小小的藝術活動。另一邊廂,國際大畫廊大舉在中環插旗,由07年60間及至去年衝破100間。在租金窮追猛打之下,本地畫廊被迫退守灣仔、觀塘、黃竹坑一帶工廈,但同時由2012至去年,本地畫廊數目錄得四倍增幅,遠超亞太區城市。適逢香港藝術界處於亂世,AAF趁機將「平民藝術」概念進駐香港,今年參與的本土畫廊增至35間;反之,今年五月參與較高檔次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的本土畫廊數目卻下跌。本土藝術生態變天之後,正處於生活與理想中掙扎的年輕藝術家,能否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一天呢?
記者:陳芷慧
攝影:周旭文、梁志永、林栢鈞

除了亞洲當代藝術展,AAF同樣專設一個推廣本土年輕藝術家的The Young Talent展覽,由資深策展人梁兆基負責。在去年展覽區中,既有現時流行的新派水墨工筆畫,亦有概念新穎的裝置藝術,無論滯銷抑或暢銷,同一天空下百花齊放,肯定嗅到一陣聞所未聞的青葱氣息。抬頭一看,梁說:「藝術生態正處前所未有的晴朗。」

藝廊向本土藝術家招手

回想十年前,只有嘉圖畫廊身先士卒包攬本土藝術系畢業生,業績穩健上升,讓同行嘖嘖稱奇。「十年前畢業生都親身到畫廊敲門。今天,畫廊們紛紛在《出爐藝術系畢業生聯展》向年輕藝術家招手。」近年,Galerie Ora Ora、奧沙畫廊、The Cat Street均積極與本土藝術家合作。

《Entity 001》水彩
黃舜芝

她擅長拼貼技術,一直喜歡將器官與日常用品結合。

《Entity 005》水彩
黃舜芝

一直喜歡探討女生慾望與必需品之間的關係,因此有關系列作品以女性物品創作。

這兩年同被梁挑選參展AAF的The Young Talent展覽的羅家南,自從去年參與AAF後廣受認識,他說:「我不敢說AAF對我們年輕藝術家有重要影響,但影響一定屬好。去年我在AAF中展售的作品都賣光了,其後各大畫廊與收藏家主動聯絡我,今年我亦選擇跟The Cat Street Gallery合作,除了今年參與畫廊舉辦的Wonderworks聯展,明年亦會舉辦個人展覽。」而今年The Cat Street Gallery亦會在AAF中展售羅家南全新的作品,令其一箭雙鵰。事實上,單計算心儀本土年輕藝術的香港收藏家共有二十多個,在一年內有系統地收藏至少20件作品,一年都有400件本土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被人收藏,對於畫廊來說是一個極可觀的數字。因此,眾博覽會以支持本土年輕藝術家作為冠冕堂皇的因由背後,針對收藏家而思考發展方向反而更平實、更有說服力。

插畫藝術家:黃舜芝

2004年香港正形設計學校商業設計文憑畢業,其後從事平面設計、插畫工作,2013年於香港完成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課程。她曾參與多個展覽,如去年香港當代藝術展暨香港癌症基金會慈善拍賣、2013出爐藝術系畢業生聯展等。

全職藝術家路不易走

縱然年輕藝術家的前景貌似一片光明,但要當全職藝術家是不容易。「畫廊給畢業生辦展覽的資源有限,他們還得要自掏錢包,有時候畫廊將作品定價太高,賣不去,藝術家花了一年努力就血本無歸。」黃舜芝今年30歲,原本從事平面設計,四年前再進修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學士課程。「從前還未知道讀藝術是甚麼的一回事,以為平面設計跟藝術系一樣,後來才知選錯了。」但是福是禍還別早下定論,沒有正職,藝術家的夢想今天可能實現不了。黃舜芝以細膩鮮艷的水彩畫見稱,作品中將消費品與器官拼湊混合,怪趣插畫吸引不少商品的青睞,今年她便跟置地廣場Urban Bakery合作。「我沒有跟任何畫廊合作,曾經開辦過一些小型展覽,終於等到AAF的機會,讓別人認識我。」她的作品絕對能迎合市場,但她認為當全職藝術家是不可能的,她解說:「自從『伙炭』冒起之後,租金狂升,我跟幾位畢業生只好合租葵涌一個工廈單位,除了這裏,其他地方我們也租不起了。」

胡兆雯其實鍾情繪畫較多。今次的錄像作品,便是從這兩張爛凳作品中獲靈感。

《那一陣子,我們都沒說話》錄像作品
胡兆雯
透過作品表現出自己盼望從藝術理想與現實生活中取得平衡。

《那一陣子,我們都沒說話》錄像作品
胡兆雯
邀請舞蹈員以親吻配合舞姿取得平衡。

梁笑言:「認識很多藝術家能專注創作藝術,全靠一位能賺錢的老婆來養家。」黃舜芝亦幸運地有平面設計及丈夫作支持。但去年剛畢業的胡兆雯,現在仍在藝術路口上徘徊,參加AAF為求一份肯定,衝破關口。「我做錄像作品的,梁兆基早就安慰我,打定輸數賣不去。」她之所以對藝術夢有所保留,其一原因是曾在畫廊工作的一個惡夢,「畢業前在一間大畫廊裏當接待員,老闆吩咐我只招待打扮上流、時髦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觀賞畫作後,有感而發寫作一首詩給藝術家,託我轉交。後來給老闆撕碎了,我只好偷偷地在垃圾箱裏拾回零碎的詩。」胡兆雯概嘆:「那刻我才知即使畫廊不斷湧現,但不代表我的藝術理想得以伸展。此後我對跟畫廊的合作亦有所保留。」一直以來胡兆雯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痛苦地掙扎。「創作時不期然以生活中找出平衡點為主題。」她這種的概念以錄像呈現最為合適。錄像中,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森林中放着兩張跛腳的木椅,兆雯跟好友跪在椅上,身體向前傾,單以親吻的動作平衡木椅,這種日常生活中貌似尋常又不尋常的景象叫人另眼相看。偏偏錄像就是好看,不好賣。胡兆雯為了養家,畢業後她在電視台工作。「幸好有一群願意幫忙的專業同事替我拍片,才有這樣好效果。否則,我都不知在哪裏找一隊拍攝隊伍。」

錄像藝術家:胡兆雯

2013年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並於《出爐藝術系畢業生聯展》中獲得藝術新秀獎,及2013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展大夢藝術創作獎。

市場急變 收藏家愛新鮮

究竟年輕藝術家的路向孰好?孰壞?我們都看見一群將破繭而出的蝴蝶正在努力掙扎。即使現在被看好的羅家南,收藏家喜歡其細膩的針筆畫,但作品中隨意的圖案其實表現出背後對自己的一份不肯定,「我覺得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中,當藝術家像進入了娛樂圈一樣,在人前總要變得滔滔不絕,笑面迎人地表現自己的個性、介紹作品。」不過,羅家南本來的性格就不是引人注目的一類,「我總覺得自己冇乜性格。」不過,幸好香港藝術市場還未成熟,不像國外畢業生,首個個人展就決定藝術家的生死,「香港辦個人展,來觀賞的人始終有限,失敗了就再來。香港還有空間容許新人不斷探索自己。」而香港藝術界再走十年,是否正剛好提供一個亮麗而成熟的舞台,讓這群蝴蝶翩翩起舞?梁兆基卻說:「又未必。藝術市場變動急速,現在流行新派水墨,將來可能流行鉛筆畫。而且收藏家總喜歡新鮮感。十年後他們老了,也許經已看膩了。」

《人#004》墨水紙本 一組三件
羅家南
從其中一件可見其針筆畫工細緻,人像結合隨意流動圖案,是意識流的繪畫方法。

針筆畫藝術家:羅家南

2012年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去年曾參展AAF的The Young Talent展覽,同年參與The Cat Street Gallery搞的Wonderworks聯展,以及素描脈絡系列的概念文件展。

策展人伯樂之言

這兩年有幸被挑選參與AAF的The Young Talent的新晉藝術家,大都是策展人梁兆基曾挑選參與過之前的《出爐藝術系畢業生聯展》。「在我手上有林林總總的項目,一些如癌症基金非牟利或半商業的藝術活動,一有機會就把年輕人推出去曝光。」藝術系畢業生猶如一批入宮選秀的秀女,一直等待梁兆基垂青。羅家南兩年都能參與AAF,亦有部份藝術家被勾出名單,如鄺詠君和梁依廷等,有人不禁疑惑:「因我的作品賣不去嗎?」非也。事實上,何兆南作品去年也賣不出,今年依然被梁兆基邀請參與;胡兆雯創作的錄像是冷門藝術,但能於今年在AAF一展所長。「去年因為時間倉促,我於展覽推介不同類型的藝術家試試。今年大會主題是在藝術中生活,我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本身,有見及此定出『不平凡中的平凡』為主題。不在名單之列者只是題材不合而已。」然而,今年未能參與AAF的新晉,發展亦非一池死水。以鄺詠君為例,去年除參與AAF外,亦於蘇富比藝術空間展覽,今年年尾亦將在Artify Gallery舉辦展覽。

梁兆基

藝術不兒戲

今年AAF的The Young Talent展覽除了羅家南、胡兆雯、黃舜芝的作品,其他作品都令觀眾在生活中找到亮點。如陳正文的《槍口的另一邊》,能否看到萬花筒中華麗的圖案,在乎有否向腦袋開槍的勇氣;葉建邦的《打風前》,在牛皮膠紙上刮幾個窗口,令沉悶時刻有了新意。梁勸喻香港年輕藝術家要對自己有信心。「香港大學藝術教育注重創意,年輕藝術家創作不但多關注社會民生議題,亦運用小聰明有趣地表現概念,令收藏家感到他們的作品很新鮮。」論技巧,香港藝術家未及內地美術學院。「始終我們非專注發展單項素材,如油畫或水墨。但不要緊,香港藝術家注重觀念,風格比西方主流作品顯得內斂細膩,完全合西方人胃口。」梁兆基挑人準則除了是年輕、富現代和藝術性,更重要是可持續性。「現時香港每年藝術系畢業生約有200人,全職當藝術家的只有三成,三年後仍投身藝術的卻餘下一成。」當然,十年前畢業至今仍保留藝術家「貞節牌坊」者幾乎是零。「有多少人像何兆南一樣?別看他有名聲,有時還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依然醉心創作。」梁形容跟年輕藝術家合作是埋身肉搏。「以梁依廷為例,過去一年在博物館上班,沒有新作。我警告再沒新作收藏家會忘記你,事業便玩完。」他不禁問年輕人:「為藝術可去到幾盡?」

《槍口的另一邊》陳正文
萬花筒收藏在槍管內,要看就要望向槍嘴。

《生活記憶系列 - 花和繩》胡浚諺
以純粹的油畫技巧將花繩的美態與作者的記憶簡單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