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一轉雞檔,籠上掛着「走地雞」、「三黃雞」、「雞項」、「少爺雞」等眾多名目。郭銘祥說,九十年代前香港售賣的活雞主要分「走地雞」和「農場雞」兩種,前者來自內地農村放養的雞種,香港人嫌肉少而韌;農場雞則指本地產的「三黃雞」(也稱「石岐雞」),因黃毛、黃腳、黃皮而得名,脂肪多,肉香滑。九十年代三黃雞種流入內地,令一般本地活雞喪失質量優勢。嘉美雞則是港大以基因技術,採集八個雞種混種而成的,比三黃雞脂肪少,因此皮白,同時選了骨膠原含量較高的雞種,望開拓健康飲食市場。
北方人吃的「生雞」是雄雞;廣東人則只吃「雞項」,指初成熟的雌雞,也是取其脂肪多、肉滑。後來人們為令雄雞都有嫩滑的肉,就注射人工雌激素,令牠們生長更快和積聚脂肪,人們流傳吃雞易致癌就是從人工雌激素而來。嘉美雞過去只出產雌雞,近年推出「少爺雞」,是無注射人工雌激素的雄雞,但雄雞始終肉質粗糙,研究團隊就嘗試以配種方法提升少爺雞肌肉骨膠原含量,改善肉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eature/h7n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