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自由行逼爆香港 民主黨吳永輝:欠規劃懶理市民 - 李八方

隔牆有耳:自由行逼爆香港 
民主黨吳永輝:欠規劃懶理市民 - 李八方

【隔牆對論】
古有「何不食肉糜」,今有「等多一班車」。蘇錦樑不知民間疾苦言論,挑動香港沙甸魚的神經,港鐵擠迫矛頭指向自由行。民主黨吳永輝說,政府的承受旅客能力評估報告低估情況,贊成因應配套能力,為內地自由行人數設限,以免香港爆煲。
代表零售界的方剛卻認為,港鐵擠迫只是上下班時間,與自由行無關,重點應向一簽多行的水貨客開刀,切勿殺錯振興經濟的自由行;港人也應反思,自由行當日挽救蕭條香港,今日豈能大腳一伸,叫人返大陸?
記者:吳嘉羚 姚國雄

記:《蘋果》記者 吳:民主黨司庫中常委、城市規劃師

記: 應否為內地自由行人數設額?
吳:當然應該設限,每個城市嘅承載能力都有限,香港唔可能無限量湧內地旅客入嚟,旅客會同當地居民搶服務、搶奶粉、尿片,呢個情況冇可能當冇發生過。設額實行方法可參考台灣,港人入台旅行都要做網上簽證,每日網上登記,可以係全中國共享某個名額,或者按省市去分配,在現今互聯網世界,技術可行。
記:有議員指港鐵逼爆「係唔關遊客嘅事」,你認同嗎?
吳:咁我約你傍晚6點在金鐘港鐵站見!放工、假日搭地鐵、東鐵擠迫,係常識。好多內地旅客都搭港鐵,有眼見,特別係金鐘、九龍塘、旺角等地,商業旺區同主要就業人口區域重叠,一到放工時間就爆發!

上月有市民在廣東道發起「驅蝗行動」,與踩場的親建制組織爆罵戰。

記:為自由行設限,會否削弱本港競爭力?
吳:只顧短期經濟效益好短視,香港唔應該淪為中國二、三線旅遊城市,應該保持國際形象,先會提升競爭力。去年,廣州白雲機場有「72小時中轉過境的免簽」,係廣東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嘅唯一口岸,吸引大批外國商務旅客,放棄經香港入中國,令本港流失大量高質嘅外國旅客,點解香港政府唔爭取同白雲機場同一待遇?應該開番大一條國際性水喉,而且外國旅客唔會嚟搶奶粉。
記:但現時自由行佔本港旅客很大比例,設限額會否打擊本港零售業生意?
吳:設限唔代表唔俾人嚟香港,亦唔代表由𠵱家開始要減旅客,有可能7,000萬旅客香港都承載到,但亦有可能5,000萬人就到臨界點。關鍵是先做全面評估,推算最有可能嘅承受能力。能力嘅上限,唔會一定係不變,例如增加配套,建邊境購物區、增加接駁巴士、調整產業區位分佈等等,就有機會上調,問題是政府冇做過。

近月反自由行活動不斷,月初有市民參與諷刺性的「愛國愛黨」遊行。

記: 政府去年評估旅客承載力,你認為是否全面?
吳:個評估好粗疏,只係抽過關口岸、港鐵、迪士尼等某幾個項目,就推論香港仲受得住。按國際嘅做法,應該要計算好多範疇,包括考慮香港發展策略、就業區位分佈、產業區位分佈、以致商業旺區嘅行人密度等等,每個範疇都有計算方法同參考標準,國內都有大量書籍同研究記載,本港的規劃學者都有能力做到。
記:評估報告採取的計算方法或數字可有漏洞?
吳:有幾個大問題:第一,計港鐵搭客量時,冇計峯值時間,繁忙時間應分早、晚,早上多本地人返工返學,但傍晚就多內地自由行,特別係旺區,再加上本地人,到底超出負荷嘅時間佔全日幾多?報告冇寫到。第二,報告剔除水貨客唔計,係錯誤做法,計少咗好多影響。第三,計算海洋公園、迪士尼嘅入場人數有問題,採用「場地最高可容納人數」,只傾向注重經營者利益,因為旅客去旅遊景點,係想享受、遊樂、舒適,應計算人流密度,而且應用比量度行人路密度更高嘅標準。
記:但報告指水貨客問題與旅客問題不能混為一談,你同意嗎?
吳:絕對錯誤,雖然有水貨客以一簽多行形式,每日來港只在北區買貨、帶貨,但亦唔可以排除有部份水貨客先嚟旅遊,走嘅時候才去北區掃水貨,買一大箱水貨走,佢哋同樣會出市區,會食飯搭車,這種模式係真實發生緊。

記:近日的驅蝗行動引起不少爭議,你同意示威者的做法嗎?
吳:指罵、歧視遊客是不文明行為,不可取。但問題是,政府取易不取難,打開門做生意,畀內地人來港好容易,要落實做配套、解決民間怒氣就較難,好似聽唔到民間聲音,我唔知政府係無知,定扮唔知。
記:港珠澳大橋預計2016年通車,屆時會否令承載力面臨更大挑戰?
吳:承載力要由整體配套去看,通車時我會先「恭喜」東涌、屯門區的朋友,規劃上有「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即是你去返工、購買,都希望用一小時內的交通車程完成。當旅客經港珠澳大橋來港,最可能在一小時內到達的是東涌、屯門,到時該區樓價會節節上升,但同時會成為北區翻版,你要買奶粉畀個仔?唔好意思,排隊都未必有。至於旅客承載力,我暫時睇唔到政府有足夠思維,去善用就業、產業區位,或者檢討全港發展策略。如果區域分佈做得好,租金會較平均,唔會突然有啲區貴得好離譜。總之好簡單,政府是有自由行來就接,民生訴求、租金上升?繼續當冇事。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