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家長來說,管教孩子是個較困難的範疇。太放鬆的話孩子會被寵壞;太嚴的話,很大機會培養出神經質、沒安全感和怕犯錯的孩子。
我想分享我管教孩子的經驗。我不想用我的餘生教導她們不要吵架,反而我希望能夠發展出解決分歧的能力。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定了一條簡單規則:如果他們爭玩具,我會把玩具拿走,大家都不能玩。驟眼看這似乎不太公平,如果一個孩子在玩玩具,另一個搶它,先拿着玩具的那個孩子應該得到玩具,對嗎? 不錯,這是公平的分配方式,但我關注的不是誰玩哪些玩具,我關心的是教導我的孩子如何用正面方式解決紛爭。在這爭玩具過程中,若孩子經過我而得到玩那玩具的權利,我就如獎勵了那孩子。他們起紛爭後若成功解決,就得到玩具作獎勵。相反,我把玩具拿走,所以兩個孩子都因為爭玩具而受到懲罰。我這樣做了兩次,我的孩子才意識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是妥協,而不是爭論。
這總括了我的紀律作風。我問自己想達到甚麼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到對話和妥協遠比爭論好得多。那麼,如何用最簡單方式來實現這個目標?我不時實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理念,有時我會做一些起初看來不太公平的事,但只要結果正面的就沒所謂。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孩子解說為何我要這樣做,並要她們理解到有關道理,然後便讓她們自行商論可能的妥協方式。
我把這方法應用到三個女兒身上,結果開始減少糾紛。當她們脾氣不太好時,偶爾還會有口角,但十次有九次都能自行在出現糾紛前解決。我較大的兩個女兒,有時還會幫忙向小女解釋糾紛的處理手法。老實說,當我聽到大女兒影曦向最小的妹妹舒韻解釋如何妥協,那刻我真的感到驕傲,這便是對我管教理念的成功印證。
(文章由英文原稿繙譯)
作者:Piers Darkins
三女之父,本地小學外籍資深英文教師;其妻為人氣博客Yennie,以一篇「不上Playgroup」網誌在媽咪界打響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