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我的遊玩之點是米埔,說來慚愧,香江歲月四十多年,居然連米埔也沒去過,這一塊濕地是自然環境保護區;是花卉樹木盡情生長,鳥類生物棲息補充體力的地方,是這個城市生態環境符合國際條件的一塊大好濕地。而我竟錯過幾十年──究竟這大半輩子在這個城市錯過的又有幾多?只怕覺來無處追尋。
不僅是我,更多香港人及外來的遊客,有多少人會選擇到米埔去旅遊?不都說香港是購物者的天堂嗎?是夜景迷人的旅遊勝地嗎?米埔濕地又有什麼好玩的;對,很多人會這樣想,這種觀念會讓人錯過得更多,連自己所在的城市也還未曾走透透,一心嚮往着遠處的美景,豈非捨近求遠,捨親就疏嗎?
也許受了台灣本土作家黃春明的影響,他在八十之年準備一輛電單車,一副簡單的行囊,要把台灣東南西北各地區走一遍,要寫下童年、少年、中年到老年記憶中不同年代台灣鄉鎮的變化,體驗滄海桑田的滋味。而我的人生,一大半歲月在這裏渡過,竟有太多只是耳聞未曾履及的地點,小山、小水、小城、小鎮,被遺忘的風土人情,有生之年是否應該踏踏實實的走它一遍,深深切切的也去感受一下從陌生到熟悉從年輕到老怎麼也捨不得離開的這個特殊充滿驚嘆號的城市。
我的心,總還有一大片空地準備去容納、去豐富,為什麼我會把這些珍貴的山水景點遺忘了這麼久才想起,也許在城市穿梭太久了,要等到步履蹣跚時才驚起回頭才肯踏足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