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雙城故事(一) - 盧先亞

好不主席:雙城故事(一) - 盧先亞

前天早上讀《信報》,爭睹為快的是該報副刊版專欄《櫻桃花開》,為的自是有作者在編輯藉詞其文用字偏激,還不就因為所涉對象是李首富始會驚動上者,因而被勸喻改稿後,決另寫一文以代。到底新的文章如何抒懷言志,着實期待,惟最終刊登的卻是原本那篇。
只怕背後發功的總編大可以振振有辭地說,足證報刊並沒有向作者本人施壓,不然怎會原文照錄,當然也「無關」於已然引起其他媒體對此的關注。至於作者則對此舉直斥不能接受,皆因他已花時間再書,且與副刊編輯共識會刊載新文,而他亦從未獲知原文得以重見天日。

上海也有本土意識

又想起最近行會成員李國章的瞎話,甚麼香港言論自由未受威脅,不然怎麼還會有人敢痛罵梁振英。威脅未遂,並不代表沒有威脅;正如獻媚不果,豈可等同未曾自審。又或者,世界根本不應有恐嚇罪。若然恐嚇進而成事,那之前的方是預警,如果不成事,就難言受到威嚇,這種荒謬絕倫的邏輯,怕只能出自厚顏極致之人,實在教人茅塞頓開。
其實今天想說的不是這些,只是越扯越火,才會越扯越遠。《櫻桃花開》專欄由多人輪流執筆,於我而言,可是羨慕得很,除上述改稿事件的當事人陳嘉銘外,逢星期五見報的那位卻是我的舊友。此仁兄雖移居上海多年並已落地生根,不過滬江以外,且仍關心香江之事,否則也不會定期為本地報刊執筆,而文章亦多取材自雙城故事。最近因為「自由行」在港鬧得風風火火,所以他且記下上海早為人識,並引以為傲的本土意識以作對照。我亦不惜拾其牙慧,轉述其中內容以告那些只懂大肆抨擊「港土主義」之輩。
事實上,上海和香港相似,都是中國境內最早進入國際化行列的城市,同樣的十里洋場,曾幾何時也都是移民之所。
雙城原居民不多,大半人口都是從外地移居。上海自以江浙為主,而香港則是兩廣和福建移民居多,當中也有不少上海人。土壤縱然有別,惟遇同樣氣候,最終孕育了兩個堪稱國內最本土的城市。
吾友曾在上海的復旦大學聽過課,他憶述當時有位來自天津的教授說:在上海人的地理觀念裏,全中國就只有一個大城市,叫上海,北京也不過就是縣城,其他的地方更是鄉下。這樣的說法雖然有戲謔成份,卻難掩不懣之情。惟老上海習慣把外地來的都統稱為「鄉下人」,卻是不爭事實。新的一輩,見過世面,可不會這樣妄自尊大。
又有一次,他有一位年輕的地道上海同事,在一大幫來自其他各省各市的內地同事前,推許香港優秀的一面,其實暗裏意思就是,全國也只有香港能夠和上海可堪比擬,除此之外還不是「鄉下人」,港人實在與有榮焉。
差點忘了,新一代上海人還會以「YP」稱呼外地人,看起來總比「蝗蟲」二字文明得多,至於箇中深意……有待下文分解。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