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同行朋友的公司,籌集首輪資金,終於得到內地知名創投首肯注資。萬事俱備,只欠過數,忽然對方腳軟抽身。
我未問細節,都想到幾凶險,標了幾滴冷汗。以為一切順利,推了其他創投,如果折返,人家一定覺得事有蹊蹺,敬而遠之:要不是公司有甚麼問題,這知名創投又點會抽身?
要知創投行頭窄,消息傳得快。仲有,對員工,分享了本來集資成功的好消息,大家士氣高昂,捱了幾年終於有得做大,磨拳擦掌。對家人,分享了本來集資成功的好消息,女友頂了幾年,終於覺得守得雲開,自己眼光獨到。現在臨尾甩轆,點收科?
不少人以為,CEO是返公司嘆冷氣,想一下,你願意收少幾多,而不用負責同所有想着今晚去拉大隊去慶祝的同事宣佈,投資者縮沙,一切打回原形?
想起這件事,因為剛看了之前創業、現時創投的Ben Horowitz的新書,《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我譯做《硬嘢之硬》。
Horowitz於1999年泡沫跟Netscape創辦人Marc Andressen創業,8年後以16億美金賣給HP。中間八年,高高低低(主要是低),公司幾次瀕死,死頂爛頂,好曲折,有興趣自己睇。
他寫這本書,是因為他自己睇過不少關於經營的書,無一本講他自己遇過的硬嘢。請勁人不難,點樣處理越做越差的勁人先難。設計公司架構不難,要大家跟先難。大想頭不難,面對理想變成惡夢而晚晚瞓不着,先難。
產品出街無人用,對手出了個突破性的產品,重要隊友忽然離隊,資金就快燒完,明明傾好的大客轉軚,要員水火不容,要員被人大批撬走,集資遇上金融海嘯。創業,總是要幾硬有幾硬……
創業難關無解決辦法
Horowitz創業時,其他Startup CEO總是甚麼都好似好順,以為自己一個有問題,到後來見一個個失敗,終於明白,其實個個都遇硬嘢,只是不提,公眾場合,礙於身份,當然不提,私底講的都不多,大概是礙於面子。
既然自己上了岸,Horowitz於是把經歷寫出來,益後輩。我睇過的Startup CEO寫的書本中,這一本,最真最白。
對後輩有益,不是因為書裏面有答案,Horowitz一早講明,硬嘢之硬,正正在於無正確答案。
有益,是因為當你在遇硬嘢時(即大部份時間),知道有勁人試過仲慘過你,最終都修得成正果,是一支可以令自己撐多一段的強心針。
文首的同行朋友,事件之後一段艱難時期,無放棄過,撐得過去,現在是更強的CEO,內在力量之大,我寫個服字。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