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言生動靈活,不斷在增加新詞彙以滿足現行需要。舉個例子,倫敦地鐵中的Waterloo站和Baker Street站多年前由一非常繁忙的線路連結起來,這就是Bakerloo線。同樣,城市生活的一大弊病──煙(smoke)和霧(fog),創造了混成詞「霧霾」(smog)。
霧霾是冷的水蒸汽和各種人為製造煙霧的有毒混合物。這些包括家用取暖和做飯、工業廢水、工廠和發電廠的廢物。大部分產生有毒廢物的工業一直在習慣地以兩種方式之一排放它──從高空煙囪排放,或排入任何方便的河流,甚至直接排泄入海。這兩個過程都對鄰國和全球環境有破壞性;當它再加上數以千計的汽車廢氣就形成了霧霾,造成威脅人類和動物生存的空氣,甚至很多時候危害植物。
1952年的倫敦大霧造成4000多人死亡,當時的議會被迫制定了「清潔空氣法」,以防止煙霧從私宅、工廠、燃煤氣或發電機、以及露天燃火等任何一種形式的排放。這當然使倫敦汽車廢氣成為造成空氣污染的一個更重要來源。近年來更試圖通過收費減少進入市中心的所有內燃機驅動的車輛,以保護內倫敦的空氣。科研也正在改變公交車、出租車、救護車、貨車和其他必不可少車輛的發動機,已盡力製造需用更少汽油的機械,不久就只有電動車才允許出沒倫敦街頭。位於騎士橋的公司哈羅茲很多年前率先推出電動車,雖發現由於其牽引功率低而行走緩慢。對電池最新的研究使電力車更為實用,因此,未來的城市終於有希望享受潔淨空氣了。
早前上海政府警告市民不要外出,機場停飛,建築停工,學校也要暫時停課。人們每日在污染指數動不動就上500,可與納粹集中營的毒氣室相匹配的環境中生活,卻無處可逃。像一位網友所寫:霧霾已經在殺害這裏的人了,所以沒必要擔心中國敵人的炸藥和子彈。
(註:林夕續稿未到,「常言道」是日暫停。)
作者:麥 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