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化石」之稱,學名「鱟」(粵音「後」)的馬蹄蟹在地球開始絕迹。為保育牠們,近年香港一班中學生正努力學做保母,飼養牠們的幼體,培養責任感及愛地球的心,令社會了解牠們的可愛,阻止人類捕獵食用。
記者:張文蕙
攝影:林栢鈞
09年起,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海洋公園學院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合作推行「馬蹄蟹校園褓姆計劃」,每年邀請多間學校學習飼養,並提供馬蹄蟹BB予同學培育。大圍的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是其中一間,中三的黃柏高是這計劃的隊長。三年前他開始當馬蹄蟹保母,自此才知牠很有寶!「牠們的藍血內有叫銅離子的物質,可製造醫學用的細菌測試劑。其複眼可助人類研究視覺神經,如今的電視影像科技,不多不少也靠其原理研發。」最近,他便向兩位小學生傳授保育知識。
馬蹄蟹不是蟹
黃柏高指:「為免馬蹄蟹絕迹,海洋公園和城市大學合作人工繁殖,我們從5齡(即脫殼四次)的開始接手,養到8至10齡便放生回大海。我們都不捨得,但希望這些瀕危絕種的動物可適應大自然,繁殖下一代。初期我們都要花時間熟習,例如保持水質清潔、注意水份含鹽率、磅重和餵食等,努力減低其死亡率。年幼馬蹄蟹需要更悉心照顧,有時放假都會回校照料,對我們也是挑戰。」馬蹄蟹每天要餵兩次,人工飼養糧食主要有豐年蝦及碎蝦肉。為怕污染養缸水質,每次餵飼時都要將馬蹄蟹逐隻放在小水箱。「幼年細小的需親手餵飼。剛脫殼的身體很柔軟,捧在手上要輕柔以免傷害牠。」黃柏高指,若其身體卡住舊殼便要用人手剪開。
中二級的戴偉浩指,當知道馬蹄蟹不是蟹時就很有興趣了解牠。「牠跟5億多年前的三葉蟲關係密切,是蜘蛛和蠍子近親,學名叫鱟,外形及身體結構與數億年前的祖先沒大分別,故被稱活化石。牠們在地球超過3億年,比恐龍還要早。」東南亞地區多找到三個品種:中國鱟、南方鱟和圓尾鱟。平日考察時大多看到殼色較黑的中國鱟和呈淺綠色的圓尾鱟。同學們飼養的多是中國鱟。黃柏高表示,香港主要在后海灣、大嶼山、下白泥、沙頭角等沙灘或泥灘找到其BB,較年長的大型種類偶然會在西貢、南丫島及大嶼山等水域出現,常被魚網捕獲,因此附近酒家水簇箱中也會見到牠們。但其實無肉可吃,就算卵子也是無味,沒營養價值。吃下其卵子,就如殺死成千上萬的馬蹄蟹。馬蹄蟹兩年才產一次卵,不單止鳥兒會吃,填海基建和污染亦令牠們的野外存活率降至萬分之一。「如此珍貴的生物真不該捕捉食用。」
脫殼一次長一齡
從前香港的馬蹄蟹數量很多,但八十年代很多地區已開始絕迹,如今數量正急劇下降。有酒家將牠出售作放生圖利,又有水族店售賣,但事實上並無市場。牠們應在自然生態中生存,市民不購買便能幫助牠們。
有份照顧馬蹄蟹的中二級鄧穎琳指,幼齡馬蹄蟹約兩星期脫殼一次,每一齡不代表一年,每齡以每次脫殼計算,牠們長大至10齡,脫殼頻率就減慢。坊間售賣的巨型馬蹄蟹可能已經歷三、四十年才長得這麼大。「牠們對水質要求很高,每星期要全面換水,水溫約攝氏28度,鹽度2.8、pH也得維持在7至8值。」黃柏高指,同學們能清楚掌握這些數據,除了城大幫忙,也因曾碰釘。「開初未掌握好技巧或天氣忽然寒冷,便養死過幾隻,加入暖管及改變餵飼方式後存活率便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