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港府動用140萬元找人重新設計代表香港的標誌,那條飛龍就是出自陳幼堅的手筆。
身為名設計師,陳幼堅為了吸收創作靈感,30多年前開始收集舊物與藝術品,中國民間特色擺設、台灣雕塑大師朱銘的雕塑、Pop Art名師Andy Warhol畫作等放滿他的辦公室。2010年,他索性將辦公室兼做畫廊,供預約者免費參觀。
去年五月底,香港Art Basel一班VIP參觀陳幼堅的畫廊,他將個人藏量最豐富、花逾30年搜羅而來的外銷銀器裝飾會客室,展示十八至二十世紀在中國與日本生產的外銷銀器。他找來專業攝影師為每件珍藏拍照,又堅持是次訪問只能刊登他提供的照片,對於銀器,他不是鬧着玩的。
記者:黃碧珊
1970年投身廣告界,1980年創立廣告公司,6年後再創立設計公司。花了約10年光景,其公司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美國紐約《Graphis》雜誌選為該年度世界10大設計公司之一,翌年,他的海報及腕錶設計被美國三藩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他在設計界30多年來獲獎無數,作品遍佈世界各地,是著名的華人設計師。
曾與一位銀器收藏家交談,他告訴記者在香港收藏最精美並且有一定數量的古董銀器的人,非陳幼堅莫屬。記者到陳幼堅位於灣仔香港演藝學院對面的辦公室會面,進入會議室時,陳幼堅正在插花,為放滿銀器與餐具、裝飾成飯桌的會議枱添上生氣,他氣定神閒地說:「這佈置跟去年Art Basel的VIP來參觀時是一樣的。」當時共兩批各20人的歐洲、美國、日本及韓國的貴賓,分別參觀陳幼堅的當代藝術收藏。「在眾多收藏品中,銀器藏量最多,有約六百多件。」
陳幼堅跟銀器結緣,可追溯至40年前他在廣告公司打工的時代。他童年時一家在軒尼詩道前舖後居,爸爸賣水果為生,生活簡樸,但他在中學畢業後卻遇到不少衝擊。七十年代,香港社會階級分明,一般市民很難有機會體驗高級生活文化,陳幼堅在由外國人主導的廣告公司打工,上司皆為外籍人士,為擴闊眼界及尋找新靈感,經常跟隨上司到文華、半島等酒店嘆afternoon tea。酒店咖啡廳用的全是最高級純銀餐具,首次碰上銀器的他,興奮感覺至今難忘,「喜歡觸摸它們那涼冰冰的快感,更喜歡以雙手遊走於人手雕琢的刻紋上,感覺如第一次輕觸情人手心的掌紋那樣驚喜。」
欣賞中式銀器寓意
除了在酒店跟「情人幽會」,他還會走到香港的古董集中地荷李活道偷看「情人」,那時有一家專賣古董銀器的專門店Honeychurch,陳幼堅經常看着櫥窗內的銀器發愣。八十年代初陳幼堅結婚,和好友於荷李活道與擺花街交界的古董店,買了一塊約數千元的橢圓形銀鏡送予新婚太太,「這是我首件購買的銀器,手工精細的龍在窄小的鏡背上游走,可以想像要多高超的工藝才可以完成。」銀器在歐洲被視為家傳之寶,會一代傳一代,在歐洲古董市場,銀器十分普遍,但陳幼堅卻鍾情於不是熱門收藏的中國與日本製造外銷銀器,「歐洲銀器雖然普及,但我沒有歐洲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國製銀器含有中式寓意或吉祥裝飾,我擁有較多知識去欣賞這些文化傳統,而日本的外銷銀器圖案較中國的像真、細緻。」
開始收藏時,他愛在荷李活道及嚤囉街尋寶,但發覺難以覓得價格相宜並且優質的外銷銀器。九十年代初,他與太太首次到歐洲旅行兼補度蜜月,無意中發現倫敦Park Hotel正舉行一場由民間主辦的古董展銷會,首次見識著名古董市場Portobello,興奮莫名的陳氏夫婦當然不會錯過,在展銷會中認識了一個外銷銀器的經銷商,「他早於六十年代已經在香港工作及生活十多年,對香港頗為熟悉,他退休後從事外銷銀器及各類與香港及中國有關的古董生意。」這個人成為他收藏銀器的主要來源,每年經銷商來香港一、兩次,也帶很多銀器給他選擇,每次他也會購買二、三十件。
訂製木盒方便收藏
數年前,一隻十九世紀末中國生產的外銷銀杯子在佳士得拍賣,以約1.5萬元成交,記者以為陳幼堅也可以在拍賣行輕易找到心頭好,怎料他說:「在你眼前的一套茶具銀器,現在需要約20多萬元才買到,我大部份收藏也是多年前跟那位經銷商以合理價錢購入。從前外銷銀器屬冷門收藏,近年有很多中國人爭相購買,令價格攀升,我一年也沒有新增多少件藏品。」
銀器容易氧化,如何保存?「十多年前我訂製了20個連錦布包裝的木盒用來收藏銀器,因為每件銀器體積不大,至今仍未需要新訂木盒。由於大部份時間收藏木盒中,我不用特別打理,對上一次拿出來是因為香港Art Basel,展覽過後抹好收藏,今次再取出仍然光亮如新。」陳幼堅視這些銀器為收藏品,不過為了讓我認識傳統工藝及銀器的原本功能,他特意在茶葉罐內放一些茶葉,證明這些收藏品不只有漂亮外觀,全部也有其實用性。
【中國外銷銀器】
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銀器設計風格迅速發展,仿歐洲風格之餘還加入中國元素。1840年代初,外國僑民只限於廣州一帶,隨着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風格成為主流,銀器幾乎雕滿繁榮景象或茂盛植物,而同一時期北方亦興起上海風格,以大範圍留白為特色。
【日本外銷銀器】
為迎合僑居日本的美國人口味,日本除仿照西方銀器的造型,銀匠亦加入不少東方元素,例如龍及竹等。除了以留白凸顯浮雕造型,更保留日本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銀器工藝傳統。
外銷銀器始於十八世紀
外銷銀器是指在1785年至1940年間,在亞洲製造出口歐美的銀器,以中國及日本生產的數量最多。
中國的銀器製品始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221年)時期,從十八世紀中西文化頻繁交流開始,中國便定期生產銀器供外銷。中國工匠仿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歐式花樣設計製造銀器,加入中國傳統裝飾,更獲外國客人垂青。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中國外銷銀器需求大增。
外銷銀器出現前,中國並沒有歐洲銀器發源地英國的印章制度,很多銀樓的名字是中國銀器經營商與外國商人合作所產生,而早期的外銷銀器標印由英文與中文組成,其後也形成相似於英國的印章,可分辨產自中國那個城市,如「K」代表廣州(Kanton)。約1840年,標明銀純度的戳印也出現,印上「Sterling」(純銀)、「足紋」、「足銀」或「紋銀」等標識。
至於日本銀器,在江戶時期(1603至1868年)已享負盛名,早年主要為內銷,以武士佩劍及頭飾配件為主。二戰結束後,外銷銀器需求隨之上升,主要生產西方餐具出口到美國。
鍾情幸運數字27
陳幼堅從小已經有收藏癮,讀書時儲戲票、車票,工作後儲中國工藝品,近年開始收集當代藝術品,多年來的收藏品要租貨倉存放。為建造一個有藝術空間的工作環境,2003年他的辦公室從三千呎搬至六千呎,花百多萬裝修,建成博物館式辦公室,四周不但放滿私人珍藏,更不時轉換展品。2010年,辦公室內開設畫廊,與其他藝術家交流,畫廊名字為陳幼堅的幸運數字27,因為陳幼堅於1月27日出生,太太同樣於27日出生,所以陳幼堅鍾情數字27。
除了在香港設私人博物館,去年底,陳幼堅在上海柏悅酒店也設有為期約一年的概念店家外之家27,將約千五呎的空間造成家居佈置,所有藝術品、裝飾、家品、古玩等均是陳幼堅挑選及佈置,大部份是他的珍藏。
香港「27畫廊」與上海「家外之家27」
網址: http://www.alanchan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