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常跟我說:我是飛機,他是風,我能承着他飛得更高。」Janet Lau甜笑道。
Janet是香港首位推動正念瑜伽(Mindful Yoga)的老師,口中的他,便是Janet的丈夫。第一眼見到這對夫婦,便會知道甚麼是登對,兩人的笑容及氣質簡直是天生一對的。要不是Janet在其新書《瑜伽。生活禪》內提及跟丈夫新婚時整天吵架,我不會相信他們就是書內所言的夫婦。
七、八年前初學瑜伽時,我曾經上過Janet的課。那是動力瑜伽初階(Power Yoga I),做弓式(Bow)這個後彎體位時,她不斷要我嘗試向後彎得更深。課後我的感覺是:粉身碎骨。然後在想:這不是初階班嗎?為何像高級班一樣?後來才知Janet的課本來就以高難度著名。自此我再也沒有上過她的課,說實在是有點害怕。
「從前我就是這樣,最喜愛那些高難度的體位,總希望自己的課堂比其他老師的厲害,於是不會只教武士式或者前彎等簡單動作,必定教手倒立、頭倒立、手平衡等高難度的,學生做不來便不斷迫他們試。我以為自己很出色,怎料有一次在更衣室內聽見學生稱我做魔鬼老師。」練習瑜伽多年,卻得來魔鬼老師稱號,教瑜伽也改善不了跟爸爸的關係、跟男朋友也分手收場、工作又不如意,那段日子她過得不快樂,Janet常感到有團烏雲蓋在頭上,後來才知是抑鬱症。之後她去讀佛學修禪,現在的她認為修禪較體位練習更重要,而頭上那頂烏雲也不見了。
「談佛學修禪,最基本的是正念。正念是禪修方法之一。你看「念」這個字,由「今」及「心」兩個字組成,就是將心帶回現在這刻。」正念就是察覺、體驗當下,最常用的練習就是冥想。我們大部份時間活在未來,不斷為未來擔心或籌謀打算;或者是活在過去,不斷回想過去的事情。而此時此刻,正是我們最常忽略的。例如在瑜伽課中,可能會想下課後去吃甚麼,因此忽略了那刻最應該注意的呼吸。
瑜伽八支 七屬內在觀察
現在大部份人談瑜伽,都是指瑜伽的體位法練習(ansana),其實在《瑜伽經》內,瑜伽是有八支(eight limbs),體位法練習只是其中一支,而其他七支是關於慈悲、誠實、不暴力、不傷害、注意呼吸、靜默、不含判斷地察覺等等,都是一種自我內在觀察及個人修為。這種內在的觀察及反照,跟佛學甚至更廣義的古老東方哲學如出一轍。Janet的新書就是強調從佛學修禪、正念的角度,去看瑜伽八支。
「禪學跟瑜伽其實非常相似。《瑜伽經》第一支外在持戒(Yama)其中一項就是不傷害(Ahimsa)。若把正念放在不傷害內,意思便是觀察我們的言行舉止、思想等,有沒有令自己或他人受傷。在體位練習中,譬如你膝蓋本來已經受傷,但仍強行去盤腿做蓮花式,這就是在傷害自己。」「不傷害」的概念在對待他人的層面上,更不用多加解釋。正念就是要我們用不含判斷的態度,檢視自己的思想、情緒,從而改變外在世界。這是佛學,也是科學。
達賴喇嘛曾說:「人類花了大量物力及財力探索外太空,卻忽略了探索自己體內的無限空間。」雖然科學是在外探求,而佛學禪修是內在修為,從這樣看來,佛學好像不科學;但早在七十年代,已經有研究指冥想、靜默在醫學心理上對身體有影響。而近年的神經科學 (neuroscience)都證實,腦神經活動如情緒及注意等,都會對行為產生影響,從而推論控制情緒 (內在)便能改變行為(外在)。簡單地說:you are what you think。
從八十年代開始,達賴喇嘛與不同科學家及醫學家,作定期會議、對話,探討科學跟禪修的關係,如何利用禪修作為治療用途。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的喬.卡巴金教授 (Dr. Jon Kabat-Zinn)就是引用佛學修禪理論,創辦了為期八周的正念減壓課程,作為心理病及情緒病的醫療方法。方法不外是讓學員靜默禪修、注意當下、不含判斷而觀察自己的情緒行為及當刻發生的事情。從1979年至2005年間,大約一萬六千名病人參加了這個課程。其中許多患有長期痛症的病人在課程後痛楚減輕,效果持續達一年。
那次跟Janet見面,她跟大夥兒做了個正念練習:每人拿一個蘋果,從不同角度細心觀察它的顏色和形狀,然後把所有蘋果放在一起來個大兜亂,再要各人認出自己的蘋果,大部份人也能認出來,有些卻找不出來。生活中許多當下發生的事物,時常會被我們忽略。就像前文的例子,我們在練習瑜伽體位時可能會想:下課後吃甚麼呢?旁邊的同學練習很厲害,看來我一定比她遜色,諸如此類。想這想那,卻就是不注意那刻自己的練習及呼吸。
當然要排除所有雜念、情緒並不容易,但正念的練習本來就不在於達到心無雜念。「做人就是有高低起落,身邊有很多我們不能控制的事情在發生,這些事情令我們不快。但禪修或者真正的瑜伽八支練習,就是要我們明白人有情緒,但情緒是會過去的。禪修不是要我們達到沒有心情起伏,而是當情緒出現時,接受那刻的『我』,不去抗拒,不含判斷地接受這個自己。這就是禪修。 」
禪修就是接受自己
修禪前,Janet常投訴丈夫表現得不夠愛她,如一同在家中看電影時,丈夫沒有溫柔擁抱等,引至夫婦二人常有衝突。修禪後,她方發現其實只是對方表達愛的形式跟自己不同,並不是不愛她。二人關係自此有很大的改變,甚至一年比一年好。那天Janet跟大家分享完禪修經驗後,輕輕吻了丈夫一下。
其實世界並沒有改變,人的個性通常也如山不能移,改變的只是自己的想法,而這也是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