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示威 美國示弱(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中俄示威 美國示弱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正當烏克蘭局勢未明,俄羅斯磨刀霍霍,中國在新一年度又大幅增加軍費的時候;美國這個目前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卻準備大幅削減正規陸軍人數,從高峯期約五十七萬人減至四十五萬人左右,減幅高達五分一,而削減的兵員數目差不多等於整支英國陸軍。奧巴馬政府不可說不大手筆,難怪《華盛頓郵報》等驚呼今次裁軍史無前例。
二次大戰以來,美國軍方的基本規劃及部署是能同時應付兩個戰區(theatre)作戰,不會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作有效的軍事反應。即使冷戰結束,美國開始比較大規模裁減兵員及各地駐軍,特別是歐洲駐軍,陸軍人數也從七十多萬逐步減少至約六十萬,但能同時應付在兩個戰區作戰的想法仍沒有改變。今次國防部長哈格爾(Chuck Hagel)為了應付國防經費削減再進一步把陸軍兵員減至四十五萬,會不會削弱美國應付危機的能力,會否影響美軍的震懾力,的確惹起疑問。
事實上,哈格爾的計劃一公佈,美國內部不少保守派人士已群起質疑,認為奧巴馬政府正在削弱美國的軍事優勢。當年力主向伊拉克出兵的前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更公開指哈格爾的做法將對美軍造成「長遠及重大的損害」(enormous and long term damages to our military),要求奧巴馬政府重新考慮。
撇除黨爭及政見問題,切尼及保守派的質疑並非沒有道理。四十五萬陸軍從數目來看不算太少,但減去了負責後勤支援等的兵種及兵員,實際可以投入戰場的兵員大概三十五、六萬左右。再減去部份駐防在世界不同角落包括南韓、日本、歐洲的大約八至十萬美軍,能隨時調動的兵員不過二十五萬左右。
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動用陸軍兵力超過十五萬,最高𥧌時達二十萬人。區區一個伊拉克已耗用過半能自由調動的兵力,假若再出現另一場地區衝突如東歐再有事故,美軍有否足夠能力應付顯然是一大疑問。
另一方面,持續削減兵員意味整個編制縮減,不管是訓練及配套設施、基地也不可免減少或縮細規模。換言之,美國整體的戰備能力及可用人力及其他資源都在減少,難怪切尼認定今次計劃將為美軍帶來長遠的損害。
更重要的是威懾力問題。過去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有巨大影響力,成為西方陣營的龍頭,靠的除了是超強經濟實力、財力外,還有隨時可調動的雄厚兵力。
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美國在兩、三個月內調動五十多萬大軍到沙地阿拉伯,成為光復科威特的主力。九十年代前南斯拉夫內戰綿延,大量無辜平民在波斯尼亞被屠殺,出現二戰以來最恐怖的種族清洗屠殺。歐盟各國對此束手無策,直到美軍介入,才能促使亂局結束,開展大規模維和行動。
現在美國大幅裁軍,其他國家看在眼裏自然覺得美國出兵時將比以前更猶豫,更審慎,甚至可能按兵不動,任由局勢惡化。這樣下來,行險僥倖的專權政府可能會鋌而走險,美國的盟友則會擔心她能否兌現共同防衞的承諾,開始自求多福。只怕美國的國際地位自此衰落的更快。
當然,也有人唱反調覺得裁軍問題不大。英國《衞報》的國防事務記者就認為,美軍已開始大量採用無人機之類的武器進行軍事任務,美國裁軍不會明顯削弱她的戰鬥力。再加上現時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機會大減,正規軍用武之地不大,實在不必為了不大可能出現的危險而養着大量正規軍。
只是,無人機或聰明飛彈等武器的作用仍有限,軍人們仍是戰場主力,足以決定勝負。大幅削減軍隊數目肯定會降低美軍作戰能力,削弱美國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及決心。跟中、俄的進取相比,美國看來真的變得弱勢了。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