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里活的電影尺度愈來愈寬,內容愈來愈荒誕不經,但始終是絕症、愛滋這類題材較受評審青睞,至少《華爾街狼人》那麼奔放的演出也不及馬修狂減五十磅,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更能打動評審的同情心,資本主義的社會,拼命向錢看,不擇手段,沒有道德底綫去揾真銀的一群人上位,符合了今天華爾街的現實,名與利金錢女人都易來易去。
昨日講這兩部片子都叫人戰慄不安,影片的內容,演員的搏命給予一部電影賣座的因素及可信的吻合了現實,製作的認真,題材的別緻是一批來自本土及全世界各地的電影精英們所創造出的輝煌成績,一波一浪方興未艾,但看香港呢,現在又如何?
吳思遠導演最近在明報月刊上撰文,從邵逸夫講到香港的電影,有幾句話最發人深省,他說:無疑的,邵先生是香港影業鉅子;事實上,香港新浪潮電影之崛起,電影業最風光的時期,風起雲湧,百花爭艷的黃金歲月,通通與他無關……。
看到這一段由身歷其境的電影人,從年輕到老依舊堅守崗位的熱愛電影的導演口中說出,怎麼能不覺可笑亦可悲,電影工作者應有的膽識、素養、遠見,為何不曾見諸於一個電影王國鉅子的胸懷?又何以後繼無力,從八十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交了白卷?其後即使將重心轉到電視台又何曾有過什麼令人津津樂道的電視片集?
說穿了,主要的因素仍然是人,電影人的抱負與商人的短視是不一樣的,想法更不一樣。今天的荷里活能夠百花齊放,佳片如林,創造歷史,繼往開來代代傳承代有才人出,豈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