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專政到全面主權(自由撰稿人 沈舟) - 沈舟

全面專政到全面主權
(自由撰稿人 沈舟) - 沈舟

北京打噴嚏,香港就發燒。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期間,中央領導人有關香港政策的言論出現「一少一多」的變化,引起港人輿論反彈。「一少」是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裏,未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這是中國總理的工作報告十年來首次不提這些字眼。「一多」是張德江在會見兩會代表時指出:香港實行高度自治是中央授予的,但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中央對香港仍然擁有全面主權」,其中「全面主權」乃近年來中央沒有用過的字眼,讓我們聽到了久違的「全面專政」之歷史迴響。
1975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張春橋在《紅旗》雜誌和《人民日報》同時發表《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一文,作為毛澤東的政治軍師、文化大革命的核心領導人物,張春橋的此篇文章,相當於現在的刊憲文件。文中引述列寧的話說:「無產階級專政是對資產階級進行的最奮勇和最無情的戰爭,資產階級的反抗,因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個國家之內)而兇猛十倍」。
張春橋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都有一個領導權問題,就是說,不是名義上而是實際上歸哪個階級所有的問題」。因此,不能「只在某些領域專政,不在一切領域專政,只在某個階段專政,不在一切階段專政,也就是說,不是全面地打掉資產階級的一切土圍子,而是留下一些,讓它再擴大隊伍,那豈不是為資產階級復辟準備條件嗎」?
香港就是《基本法》留下的一個資產階級「土圍子」。儘管鄧小平當年承諾「一國兩制」,大陸的社會主義與香港的資本主義,「誰也不能吞掉誰」,但隨着香港普選的臨近,中央終於發現,普選令港人權利實質化,有「對抗中央」之風險。儘管「港人治港」要求的只是自保本土自由和繁榮,即使有對抗,也是防衞性而非進攻性的,卻被中央認為是要「否定國家主體實行的社會主義」, 如張德江所說,香港普選若照搬國際標準,就會危及國家安全。
「國家安全」隱含的邏輯是:香港的領導權,如果「不是名義上而是實際上」歸港人所有;如果中央「不在一切領域」,只對內地而不在香港實施專政;如果受限於「50年不變」,而「不在一切階段專政」,讓香港「再擴大隊伍,那豈不是為(在大陸)資本主義復辟準備條件嗎」?看來,徹底的革命派張春橋,比「走資派」鄧小平更富洞見。「一國兩制」或許是一個陷阱,放鬆警惕,就會犯「顛覆性錯誤」:香港或將成為中共葬身的滑鐵盧。
中國憲法中至今仍然規定要鞏固和發展「無產階級專政」,但當年若堅持「專政」觀點,恐怕就沒有《中英聯合聲明》的產生,「主權」一詞便成了「專政」的最佳包裝。主權「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民主憲政國家遵從「主權在民」原則,通過普選程序和憲法條款委託政府行使的權力,已經不是「至高無上」,而要受到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的互相制約,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權實施。而在專制國家,獨裁者竊人民主權為己有,權力無所限制,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猶如北京大學法學院張千帆教授所說,主權成了「理論家面對專制現實而自圓其說的虛構」。
改革開放後,隨着中共利益集團與資本主義勢力結盟,中共開始超越先前的階級立場。2002年十六大黨章將黨的屬性由原來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增加為「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共宣稱代表所有人,意味着誰也不再代表,只代表一黨私利,被內地學者汪暉稱其為「代表性斷裂」。「無產階級」消失,但「專政」猶存。任何對中共領導權構成威脅的勢力,仍有被「專政」的可能,不同的只是名義,「階級」的鐵錘換成了「主權」的大棒。
「專政」陰影下,大陸和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深受其害;在經濟領域,不少建制派中的老闆,未必認同這種「專政」,其唱紅中共,不過是曲線自保在大陸和香港經濟利益而已。 85歲的李嘉誠「從心所欲」,罕見地發表反對「老人政治」的言論,重申要法治不要人治,令人刮目相看。
「港人治港」前景如何?真普選會否夭折?若我們無力挽天,至少也可以通過抗爭,撕下中共「主權」的華美面具,讓世界再一次看清面具後面那張六十多年「專政」的醜惡嘴臉。

沈舟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