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兩會上張德江會見港區人大代表時所謂一錘定音式講話,指西方民主照搬過來香港,會水土不服,我想起了日前中大出版社送來孔飛力(Philip A. Kuhn)教授《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中譯本一書,孔教授是美國的中國研究大師,師承史華茲,在哈佛的東亞研究教父費正清退休後,其講座教授一職正是由孔飛力接任。費正清、史華茲、孔飛力、魏斐德及史景遷等學者,都影響了我們八十年代學生對中國近現化史的看法。
用現在網民標準,孔飛力是「大中華膠」,他與費正清最大分別是認為中國近現代歷史演變,並非全然是西方挑戰與中國回應的模式,套用共產黨的陳腔濫調,就是中國有自己發展道路,並非將西方模式照搬。
作者認為,中國現代國家的形成是一種「中國的」過程,有自己發展內部動力,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面臨根本深刻危機。而如今這個「現代國家」,是兩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內部挑戰不斷回應的結果。
近代中國所面對的根本問題,來自建構一個現代國家的基本三個議程,包括政治參與、政治競爭與政治控制,政治參與是指拓展與國家權力之方式,這一點晚清傳統儒家文人如魏源從儒家傳統經典出發提出的思考;在政治競爭方面,晚清改革家馮桂芬便思考公共利益與政治競爭能否並存。至於政治控制,就是由清末開始面臨國家財政需求與地方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共產黨須面對合法性危機
孔飛力認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中國能否成現代國家,走的不會是西方的路徑,表面上與共產黨官方宣傳口徑相近,但即使撇開西方挑戰回應模式,甚或否定普世價值的意義,不代表可以迴避現代國家建構的基本議程,尤其是政治參與及政治競爭。
清未魏源所思考的廣開言路,開放文人知識階層加入帝國管治,今天有解決嗎?共產黨仍停留在革命政權,用民族主義作號召,當然沒有甚麼具現代民主意義的政治競爭可言。
近兩個世紀,中國一直求富求強,知識分子在救亡的主題下,集體投向追求建立強大統一中央政府,放下了對理想政治體制的思考,共產黨革命政權不能迴避在建立強大中央集權體制之後,隨之而來的合法性危機,即如何通過政治參與及競爭,去建立一個具合法性權威的政府。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