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早幾年逢大車禍或天災人禍,香港記者永遠跑最前,現場、屍體和死者照片,都是行家互相競爭目標,甚至以此定輸贏。如今內地記者跑社會新聞競爭更激烈,加上網絡化發展,要求時效性更強,誰先放上網就等於先勝一局。 今次飛機失蹤、230多人失聯,大家都難以預計後果,故採訪時都小心翼翼,雖然不想放過任何一位家屬,但不少家屬面對記者發問時或會厭煩,甚至會向記者咆哮,同行都給予理解。看到快要哭暈的家屬,有記者會提醒:「別問了!」這時大家都願配合。
等候記者會 一站數小時
但追新聞是記者天職,前晚是飛機失聯第一晚,不但是家屬的不眠夜,許多記者也陪着他們。當晚馬航記者會一拖再拖,由9時推遲到11時半,數百記者趕到記者會現場,攝記霸到好位不敢走開,如此一站數小時,直至記者會凌晨1時半才開始,同行在又焗又熱的會議廳等候,同行的敬業態度,身為一分子都感到光榮。
不過,被心情不好的失聯乘客家屬咆哮時,記者理解他們心情,但仍會不開心,希望他們也能體諒記者在追新聞,絕不是幸災樂禍。
航空公司昨晚突安排首批家屬直飛吉隆坡,披着羽絨、滿口袋人民幣的記者跟着一同前往,記者的心情其實與家屬一樣,希望可解開滿腹問號,第一時間知道失蹤的230多名乘客如今會在何方。
可是眼前更急切的問題是要與同行們鬥快趕到機場、鬥快碌卡買機票,務求能擠上家屬坐的航班。從只有5℃的北京飛往29℃的吉隆坡,羽絨、衞衣都要收入背囊之中,也許到埗後在機場的免稅店,多買幾件T恤「換季」吧!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