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風景:三年之後……重塑福島笑顏

周日風景:三年之後……重塑福島笑顏

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三年來,福島上能搬的人都搬走了,不得不留下來的,都是經濟條件不怎麼好,或是一些拚了老命都要堅守着祖先土地的人。娶了日本太太的英國畫家Geoff Read,也曾經想過福島是他的家,不過他擔心兒子的健康,一年前帶同妻兒搬回家鄉曼徹斯特。然而,他依然想着福島,每年總會回到福島西部的小村金山町,跟妻子回到娘家見見親戚。

記掛着鄰居、朋友以及福島上30萬受到輻射威脅的孩子們的,還有創辦志願團體的海內外有心人,他們有日本人、夏威夷移民,甚至傾注積蓄的台灣人。

記者:陳以恒、陳芷慧、陳慧敏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英畫家思「鄉」 與小孩合繪心聲

「我對這個社區有一份愧疚和責任感。」Geoff一直和妻兒都在英國居住,由於一心想讓兒子遠離英國城市的石屎森林,並且多接觸大自然和認識物產豐富的福島,2009年搬去福島的奧會津金山町,妻子娘家世世代代所住的地方。「那兒還盛產很多諸如粟米、苦瓜、青瓜和甜椒等等自耕自種的農作物,天然且健康。」豈料兩年後不幸碰上地震海嘯加核洩,天堂頓變人間地獄,他也跟着其他災民一起逃難到西南收容所暫住三星期,待輻射減弱後再回到金山町,並開始為那兒的孩子畫畫,幫他們抒發內心的鬱結。

英國畫家Geoff Read和福島核災中流離失所的兒童一起創作,共同繪畫,幫孩子們抒發內心的鬱結。

「面對輻射的威脅,真正幫到的地方其實不多,但透過繪畫,希望讓他們從心裏的陰霾走出來。」他說災後留在福島的家庭很矛盾,決定留下來的家長不願面對問題,而那些為了孩子健康着想的家長,卻想遠走他方,在這種情景下,孩子做了磨心,一般都很懊惱。「此外,日本社會總是叫孩子『別哭、加油』,壓抑了情緒。」他認為社會要真心聆聽孩子,尊重他們所想,讓他們有創作自由,才能讓他們拿出勇氣面對嚴峻的生活環境。他和孩子們合作的畫沒既定模式,首先他會了解孩子的故事,畫上他們肖像,然後讓他們自由發揮,在畫紙上補上心中所想,他說要讓孩子見到自己的存在,知道這個世界真的關心他們,才能讓他們活得有自信。有一回,小孩子胡亂塗上一些東西,他不小心問了一句他塗了甚麼,小孩子即時哭了出來,以後他都小心翼翼,免得觸動他們破碎的心靈。

九歲的Koharu在福島南部的磐城市,災後和母親和兄長疏散到其他城市,如金澤、小田原、橫濱等等等,父親則仍舊住在磐城老屋,繼續工作謀生。災後家人只相聚過六次,會面時Koharu總會忍着不哭。Geoff說:「這孩子很堅強好勝,在校裏是體操精英,經常跑步鍛煉自己,其實跑步也代表她流離失所的情況。」

十歲的Ami在災後和妹妹、媽媽疏散到南相馬市,她畫上了一個茶杯,在潑出的茶中寫「大家都長了翅膀」、「大家一起來吧」和「比太陽還要高」等短句。

九歲的Sato跟媽媽和妹妹在核事故後自動疏散到第一核電廠25公里外的南相馬市。在畫中畫她自己騎着羊,前面寫上「自信」,圍繞中間的花兒寫上「勇氣」,終點寫上「希望」。

14歲的Kasumi懷念老家。Kasumi災後跟媽媽疏散到廣島,父親和哥哥則繼續跟曾祖母住在福島西北部的西會津。畫中看見Kasumi看着自己浮在空中,托腮鳥瞰西會津的家。

輻射較嚴重的地區,小朋友都隨身帶着輻射偵測器,炎夏要穿長袖衫,而且每天戶外逗留有時限,雖然政府總是推說沒關係,孩子們年紀輕輕就知道每吸一口氣,都是輻射。 福島縣抽查24萬個18歲以下兒童,至今發現有58名兒童患上甲狀腺癌,專家對是否由核洩漏所致意見不一。「怎會不是呢?正常機率,100萬人只有一、兩個患者,現在24萬人就有58個,怎能算是正常?」由於Geoff還是擔心兒子在學校、在街上吃的都是有輻射的食物,因此他在2012年聖誕前夕,回到曼徹斯特。然而,心繫福島的他,曾經以福島為家的他,依然關心那裏的孩子們,為他們發聲。

3.11兩周年,英國下議院一眾關注福島兒童的支持者,高舉Geoff Read和福島小孩的集體創作。Geoff 在英國經常游說政府關注日本核事故的受災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