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設未來基金 財爺度橋定鐸叔 工黨秘書長郭永健:咁多錢應使得使

隔牆有耳:
設未來基金 財爺度橋定鐸叔 
工黨秘書長郭永健:咁多錢應使得使

【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郭:工黨秘書長、左翼21成員郭永健

記:如何看小組提出香港恐面臨結構性財赤的警告?
郭:民間團體在七、八年前已提出須以健全退休保障應付人口老化,並盡早作產業轉型及經濟結構轉變應付問題。過往政府不去做,現在卻以推算的數字去說結構性財赤。負責任政府應以政策入手解決問題,而非假設甚麼都不變,「儲起啲到時先使」。
香港社會福利、教育、醫療有很多不足,服務及社會投資都不夠,純粹搬數字說要慢慢增長,是不負責任。打破困局有很多可能,如投資教育,就算小組估算正確,財赤最快約十年後出現,這十年難道就「蹺埋雙手唔做嘢」?
小組指香港已步入成熟經濟體,假設未來實質GDP增長為每年2.8%,經濟增長勢放緩,政府收入亦然,惟開支近年已加速增長。
記:很多人認為政府很富有,只是不願花錢,但政府又指很多錢都不能動,如土地基金等,你怎樣看?
郭:他們設法將儲備分類,予人感覺許多錢不能動,但果真如此?03年政府錄得財赤時就動用過土地基金。其他指定用途的基金間其實也可互相轉撥,外匯基金結餘也有超過6,000億,也是可動用的部份。
民間團體並非要求年年派錢,派清光才算數;全民退保也不是派錢,人人都要供款,只是越有能力的承擔越多。實際上政府是為防一旦動用儲備而要加稅,「先lock住筆錢,等你有錢冇得用」。政府只維持不公平的結構,要大家省着用,這是十分不公平的。

記:你說的「公平」是甚麼意思?
郭:簡單說就是「能者多付」,我們要求大額股息稅,也就是針對李嘉誠、郭氏三兄弟等大富豪,他們以董事袍金入息不多為由,交很少的入息稅,但其實往往靠股息可獲巨額收入。(不怕富豪撤資嗎?)富豪業務遍及世界各地,在美國交超過20%稅,其他國家也可能交達三、四成稅,也不會因而在當地撤資吧。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在於稅率夠低,像愛爾蘭的利得稅僅3%,香港的有錢人也不會因此就全跑到愛爾蘭。市民要認清,「我哋唔係冇咗大財團就唔得」,就算他們撤資或是減少業務,不見得為香港造成沉重損失。
記:會否覺得政府今次提出這份報告,是為日後更多福利政策落閘,叫市民對全民退保等訴求「死心」?
郭:按小組製作的圖表,政府開支相比名義本土生產總值及政府收入的增幅高,小組用了個統計學伎倆;若以03年為起點、用相同方法計算,可計出政府開支增長低於收入及名義本土生產總值,出現不同結果,覺得政府誤導。

政府收入來源都十分依賴賣地,加上多年來的稅基越趨收窄,2011至12年度,繳納薪俸稅最多的20萬人就交了81.7%的稅,不足1%的註冊公司就交了近七成稅金。
記:稅基越趨收窄下,你認為政府應如何增加收入,確保可應付持續增長的開支?
郭:現時很多人不用交稅,原因是薪俸太低,低於免稅額。我們主張收窄貧富差距,變相有助拉闊薪俸稅稅基。很多人也以為全民退保即是全民派錢,其實退保需要市民供款,加上政府一筆過注資成立,退保同時可取代生果金及長者生活津貼,為政府省下每年170多億元經常開支。稅種上,物業空置稅及資產增值稅都可開拓,但政府拒絕採納。
記:就算如此,也解決不了用光儲備、財赤來臨的問題吧?
郭:社會保險制度某程度是增加政府財政來源,但面對問題並非只如財爺掌櫃式撥算盤、儲起財富。錢放着不用,不做社會投資,也有機會成本。政府有這麼多錢,就該「應使則使」,用作可助社會長遠發展的地方。政府既要投資教育,也要開拓產業,回歸以來卻欠缺真正的產業發展。香港有全世界都羨慕的豐厚財政儲備,現在都不嘗試,還要等到何時呢?政府只想背靠祖國,加速兩地融合,如做更多的基建連接兩地,只會令香港漸漸損失優勢,「死得快啲」。以往香港成功之處在於與內地有差異,現時此消彼長,香港還應背靠祖國嗎?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