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甩轆 - 蘇菲

飛常Playgroup:
甩轆 - 蘇菲

早幾天在小巴站旁排隊等車,站我前面的是一位年輕媽媽和她年幼的兒子。媽媽逗着兒子玩包剪揼,小男孩連贏幾次,興奮得手舞足蹈,一個不留神,小手就拍到媽媽的手臂。這般芝麻綠豆的小事,本來不會記在心裏。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位媽媽的「身教」。

打人者叫兒子不准打人

那媽媽先是瞪眼、厲聲告誡兒子:「不准打人!」小男孩知道自己闖了禍、媽媽又突然變臉,他害怕,開始哭。媽媽隨即捉着他的小手掌,打了幾下,還邊打邊說,「成日都打人!跟你說過幾多次,不准打!」
大概因為痛,小男孩越哭越大聲,中間夾着一、兩聲尖叫,似是抗議。媽媽也氣上心頭,她大聲呼喝、聲音大得蓋過了兒子的哭鬧:「成日大叫!哪裏學來的大吵大鬧?快同我收聲!」於是,兩母子就這樣吵吵鬧鬧的登上小巴。
這媽媽不斷做着她口中「不准」的事,大家或認為,這小男孩的壞習慣似乎有迹可尋。寫下這小片段,並非讓大家齊聲責備,反而這媽媽卻像一面鏡,讓我們躬身自省。相信每位父母在教養上都曾做過自打嘴巴的行為,你有否告誡子女別玩手機,但一家人吃飯時,自己卻常常拿出手機篤篤篤?囡囡的校長常說,看孩子的行為就能知道他父母的為人,我深信,所以那男孩像他媽媽一樣打人和大叫,而梁齊昕(圖)也很像她爸爸梁振英。
身教重於言教,大家都懂,但「身教」這回事殊不簡單。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但都想教出美好的孩子,教養上甩轆的情況就不時發生。怎麼辦?惟有自己謙虛一點,放下大人身段,像小孩般不斷學習。以為自己教了孩子很多知識嗎?其實孩子教懂你的更多。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