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自香港在1997回歸後,歷任財政司司長均盡量遵守這「天條」以管理香港的公共財政。
政府在周一發表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下稱工作小組)報告卻預測,香港將在7至15年內出現結構性財赤(支出持續高於收入),這悲觀預測即時引起社會關注。因為政府理財一向是量入為出,所以才能累積超過7,000億元的豐厚儲備。現在工作小組竟然說香港的公共財政有隱憂,這亦難怪市民大眾感到驚奇。
世上沒有可以完全預測未來的人,究竟工作小組的財赤預警會否成真,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另一方面,工作小組提出的本地人口老化問題卻不容忽視。在社會老齡化的影響下,香港的長期經濟增長肯定會放緩。根據政府的估計,未來30年的本地經濟增長平均升幅只是2.8%,相比以往的4至5%增長率低。如果將來長期經濟動力真的持續減慢,政府的收入肯定會被拖累,但人口老化卻同時令公共開支上升,最終香港仍是會跌入一個結構性財赤的深谷。
關愛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羅致光卻認為只要政府不偏離量入為出的大原則,即使經濟持續放緩也不一定會導致結構性財赤。筆者對羅致光的分析有所保留。大家可從以下觀點切入:當長期經濟增長逐漸減慢,政府只為了避免財赤而壓縮開支,但這只會令經濟增長加快下降,政府收入也會變得更少。一旦這種惡性循環出現,整個經濟便會進入一個下跌漩渦,不能自拔。
以希臘為例,在歐債危機爆發後,為了得到IMF的援助,希臘政府逼於無奈推出緊縮措施(Austerity Measures)。令經濟出現超過五年的衰退(圖一),失業率更高達28%(圖二),對希臘而言,代價實在太大。筆者認為人口老化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持續和明顯的,不能單靠一個所謂「量入為出」原則便可以永遠解決問題。
最近筆者進行了一項關於政府收入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關係研究。採用了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le)和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制訂的一個名為「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 Test)的計量經濟學方法。這方法主要是用於查證經濟變量是否存有一個「長期均衡關係」(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筆者用1969至2013年的政府總開支和本地生產總值兩項數據,然後採用「協整檢驗」去檢驗這兩項數據是否存有「長期均衡關係」。從我們的實證結果來看,1%的本地生產總值的升幅會帶動1.044%的政府收入。另外,筆者也抽取三個為期較短的樣本時段:1980至2013年、1990至2013年和1994至2013年,結果一致指出1%的本地生產總值的升幅帶出超過1%的政府收入的升幅(表)。從「累積政府收入」的角度來計算,本地生產總值創造出來的政府收入是頗為可觀(特別是90年代以後所實證),對制訂長遠公共財政措施的高官來說,這結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周文林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