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左右開弓、連摑兩巴的感受會是怎樣的?梁振英昨日可能體會最深。
先是田北辰在北京引述張德江表示,不能忽視香港接待旅客的數量產生的問題和矛盾,張並督促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牽頭,與國家旅遊局及特區政府研究旅客承受量。
但梁振英政府不是一個多月前,才發表《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嗎?
港府的報告預測,2017年訪港旅客逾7,000萬人次,2023年突破1億人次,經評估後判定本港有足夠能力承受和接待旅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當時還說,巿民上不到港鐵可以「等多班」,成為其仕途的「名句」。其後有議員提議開徵陸路入境稅,梁振英回應一句「未富先驕」,觸怒所有香港人,貫徹其「情緒化」施政風格。
到四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轉載一篇評論文章,指當局應理解港人不滿,適當調控旅遊業,並建議香港參考台灣的陸客自由行配額制,以免對陸客「開放過度」。但蘇錦樑同日仍說,現階段不設立旅客配額,堅持在「不過份影響市民生活」下增加容量。
現在,阿爺開口督促港澳辦牽頭再研究香港的旅客承受能力,等於宣佈梁振英政府的評估報告可以扔進垃圾桶,重新再做;梁振英管治威信,再一次受到打擊。
福無重至。同一日,內地財新網刊出李嘉誠專訪。上星期才點評香港「有能力嘅人唔出聲,冇能力嘅人又爭住做」的首富,再次發表讓人無限解讀的詰問:「香港人才濟濟,社會怎會不認同一個真誠為社會、為百姓服務、懂得處理與各持份者關係的領袖?一個對事情看得透,對民情敏感度高,連微細變化也能抓住,知道如何好好運用資源(的領袖),怎會不受歡迎?」不是暗諷民望低迷的梁振英,還有誰?
首富還自創新名詞,指貧富差距擴大對任何政府來說,都是大困擾,但切忌「情緒政策化」。限奶令、港人港地之類的政策,是否「情緒政策化」?梁振英,你懂的。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