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僵局暫時還看不到解決的迹象。這邊廂,美國總統奧巴馬不斷指俄羅斯要為出兵干預烏克蘭付出代價。那邊廂,強人普京老神在在,讓俄軍及打扮成民兵的俄軍在克里米亞半島四處橫行,控制大局,趕走聯合國特使,任西方列強乾着急。在今烏克蘭危機中誰強誰弱,誰主浮沉實在清楚得很。
普京今次在克里米亞的做法在俄國或蘇聯歷史上不算新。正如不少分析家強調,俄羅斯民族最尊敬的不是口舌便給的領袖,不是擺事實講道理或國際法的國家;他們信服的是鐵拳,是硬權力。所以他們在開展任何談判以前不是研究甚麼國際法或提出甚麼理想原則,而是盡量多佔土地,多展示實力,以增加談判籌碼。二次大戰末期,斯大林派紅軍反攻可不僅是直搗柏林,而是向烏克蘭、波蘭、保加利亞、捷克等全線推進,甚至想開入希臘希望把勢力伸到地中海。他的算盤是有兵在地才有話語權,才能以強勢討價還價。
正因這樣,二戰後蘇聯才能把東歐變成她的衞星國,並且豎立鐵幕,把東德、捷克等中歐、東歐國家變成共產主義陣營。美、英、法等國想阻止,想讓流亡政府回國掌權也不可能,只能眼巴巴接受事實。
普京今次悍然出兵克里米亞,正正是效法斯大林的手段。先部署好兵力在現場,再「打死狗講價」。不管最終鳥克蘭危機如何結局,俄羅斯都立於不敗之地,頂多正規軍撤走,但克里米亞肯定會進一步脫離烏克蘭中央政府控制,形同俄羅斯放在該國的「木馬」,隨時倒戈。
奧巴馬的處境比普京狼狽得多。外有難纏的對手俄羅斯,還有做事慢半拍的歐洲盟友。內有口頭強硬實質只想奧巴馬出醜的共和黨保守派,不住要求他要企硬卻又沒有提出甚麼有效的措施。令他兩面不是人,只有失分的份兒。
老實說,奧巴馬應對烏克蘭危機的方法跟過往歷任總統沒有甚麼分別,都是抗議一番後束手無策,由蘇聯或俄羅斯自把自為。1956年蘇軍開入匈牙利鎮壓自由化運動,艾森豪威爾總統譴責一番,凍結跟蘇聯政府接觸一會兒後恢復正常。1968年捷克共黨領袖杜布切克(Dubcek)大搞自由化政策,演化為著名的「布拉格之春」運動。蘇共頭子布里茲尼夫政治施壓不果後毫不猶豫起兵二十萬進入布拉格及其他重要城市,罷免杜布切克。當時的總統詹森除了抗議及要求安理會召開會議外,沒有甚麼實質行動應對。即使以強硬反共見稱的牛仔總統列根也不例外。1981年波蘭團結工會運動被蘇聯硬生生壓下,波蘭政府要實行軍管以穩住大局,列根政府同樣譴責抗議了事,不敢越雷池半步。奧巴馬跟他們相比,實在不算特別窩囊。
那歷任美國總統為何對蘇俄軍硬不起來呢?原因只有兩個字,核彈。不管是前蘇聯還是俄羅斯都是核大國,手上的核彈頭足以摧毀美國以至整個地球。美國要在她的勢力範圍出兵風險極大,成效難料。任何思想正常的總統都不會冒這樣的風險,頂多透過外交、經濟制裁表表態好了。今次烏克蘭危機,大家可不要對西方大國有太大期望。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