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 Can't Kill Us All",行兇的人大概看不到或看不懂這句話,看得到又看得懂的人周日上街後,今後還能做些甚麼呢?
劉進圖出事後,特首、司長和警務處長立即走到鏡頭前,譴責行兇的人心狠手辣早有預謀。但他們關注和維護的只是香港的治安、法紀和人身安全,他們承諾全力追緝兇徒,目的是展示香港執法人員的能力,而非維護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決心,所以不單沒有參加周日的遊行,對言論及新聞自由的議題也不敢再提,以免令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熱情過後,輿論焦點逐漸回歸至警方能否破案及是否盡力。雖然過去未有成功緝兇先例,倘若曾偉雄這次能一反常態,為他自己以至梁特首掙回不少面子,亦可重建政府與傳媒的關係和公眾信心。不過,警方是否有這決心和力量,我們無從知道,更沒法去影響。為了不讓公眾對言論和新聞自由的關心與支持不致逐漸淡出,港人現在可做些甚麼?
傳媒作為第四權的作用、社會的需要和從業員的素質與操守,可以透過最近發生的一連串事件,重新成為大學、業界以至公眾關注的議題;甚至發展成為一場歷久常新、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由學生到從業員一直薪火相傳。除了教書讓學生一睹風采,記者同業還可以撰寫書籍記錄歷史分享經驗,以及準備研究個案供學生在課堂討論。此外,又可透過大學、個人、小組、學會以至傳媒建立更多不同平台,讓不同議題自由交流和辯證,令言論與新聞自由能真正付諸實行。透過大學的平台和資源,業界和學者亦可進行更多的課題研究和設立更多的監察系統和指標,為世界定出更多元化的發展和標準方向,以及和內地與外國作更多的雙向交流和互勉。
如今記協似乎是記者同業的唯一代表工會與發言人,最近增加了評論人協會;兩個協會互相支持,加上其他更專業的攝記或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若能善用這次機會,摒棄過去的門戶之見,以互助、互報、互勵精神重整香港新聞界力量,加上大學的新聞學院、民調機構和其他維持第四權地位與公信力團體的配合甚至結盟,香港人對傳媒的信心和重視將可再次起飛。
有了學生、記者,當然還需傳媒。由傳統的印刷及電子傳媒,到今天大行其道的數碼及社交傳媒,由個人到群組,由定時定點到即時全方位,傳媒內容與傳達方式千變萬化;若能互相牽引推介讓訊息更快廣傳,對社會的影響會更立竿見影,亦令政府和廣告商不能隨便控制或蓄意漠視。
作為第四權的新聞行業,常會忘記他們同樣需要反思(不論自己或公眾)、宣傳和接受監察。透過電影、戲劇、展覽、教育、研究等認知渠道,新聞同業理應不斷走在公眾前頭,而非直至有從業員、個別媒體以至整個行業的安危受到威脅,才訴諸於其他行家以至公眾的大力支持。今天劉進圖被兇徒斬了多刀,才令萬人上街,此前發生的連串事件,居然只是用作支持劉進圖無辜及問題嚴峻的證據,可見公眾對言論與新聞自由的認識還不夠深,對危害自由的有計劃行動視若無睹。如果公眾能藉着上述的認知渠道,早已認識言論與新聞自由如何容易受人摧殘,便不需累積這麼多實據才足以證明危險的存在,亦會令不法之徒更具戒心,不會輕易向新聞行業挑戰,以免惹起公憤。
「殺我殺不完」,「我們打不死、殺不盡」……且讓即使能逍遙法外的兇徒也看到:香港人享受的言論與新聞自由不會因他們的暴行而倒退,反會更加茁壯和堅強。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