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的銀牌快開鑼,對香港的籃球愛好者來說,有時看到甲一由場地到比賽模式,始終都有一大堆改進空間,總不自覺拿來和NBA相比。當然,兩者的規模和營運經費相差甚遠,要「抄足」絕無可能,但取長補短,不是壞事,籃總可會多想多做?
NBA一向注重社區關係,NBA Cares已經成為一大傳統,讓社會不少弱勢社群親身接觸球星,與眾同樂;而本地的足球隊近年亦積極落區,走入校園及舉辦不少社區活動,值得一讚。反觀甲一籃球隊在這方面所做不多,可能球員是兼職關係,假日難以抽身,但要吸引更多球迷,此舉絕不可少;反而不少明星籃球隊早已深明此點,每周都去學校交流,換來就是場場比賽都有不少學生及fans入場睇波打氣。多走一步,換來的可以很多。
比賽方面有咩新想法?例如NBA的火箭隊,早前舉辦由靚仔球星柏臣斯領銜的「Social Media Night」,只要在對巫師的比賽買指定門票,就可與柏臣斯合照和傾偈,又有機會在豐田球場試射3分,射入就會獲贈柏臣斯的簽名海報,又有其模型公仔,球迷真是聽到也興奮!甲一雖由南華、永倫兩強壟斷,但其他球隊如飛鷹、福建等都不乏球星,比賽完後也見球迷爭相合照,若搞個「甲一Media Night」,球迷肯定願意多付數十元入場,更重要是贏到口碑,對籃運發展大有裨益。
可惜的是,香港始終缺乏場地,麥花臣與其說是籃球場,不如說是表演場館或地產項目,其入口設計、球場燈光及更衣室等,全不及格;至於修頓換地板後大有改善,不過座位依舊不足。香港的籃球fans其實不少,若非主事者多年來抱得過且過的心態,在球賽及配套上多下功夫,吸引更多班主投資,每場比賽要吸引5、6,000人入場絕非難事。愛之深,責之切,港籃與港足一樣,90年代曾叱吒亞洲,今日卻無以為繼,作為籃球迷,多鬧幾聲,正是支持的表現。
文:仙道彬
愛MJ、SP、AI、TD,還未找到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