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本周,新經濟股份高位走勢反覆,同時舊經濟股份偏軟,形成整體港股日升日跌的狀況。按上市股份升跌比例計算,最近10個交易日屬跌多升少,不過升股升勢較勁,至於跌股則陰乾式下跌。
市場原本憧憬兩會可以成為一個轉捩點,令舊經濟股份同時轉強,觸發整體大市向上,但昨日總理李克強公佈的工作報告欠睇頭,令這個希望打了折扣。
至於中資股是否已便宜至投資者不理壞消息而於低位吸納,觀乎近期中資股弱勢來看,這個現象似乎並未出現,因此短線不宜抱有寄望。
殼股需求殷 叫價飛升
指數成份股之中,新經濟股份升幅已多,舊經濟股份又未夠平,熱門股份已難有搵食空間,惟有於冷門股份之中,尋找有概念而估值有上升空間的股份,至於細價股走勢出現突破,小注跟進亦無妨。
近期賣殼活動正在提速,已易手者繼有中信21世紀(241)、京西(2339、前稱北泰)及輝煌科技(8159)等,而斟成靜待復牌者更有新澤(095)、升岡(485)及昌明(1196),在在反映內地民企求殼心切,引致殼價不斷飛升。
而已證實第二度斟賣盤的米蘭站(1150),從多個角度睇,均顯示好事近矣,最終扑槌價隨時重返招股價1.67元水平,意味潛在升幅可達六、七成。
經營艱難 現易手伏線
米蘭站上市兩年多,經營一直艱難,去年11月證實有買家洽購大股東姚君達所持的72.29%股權,雖則這次洽談於1月底終止,但馬上已有第二個準買家接力,顯示買賣雙方都頗有埋deal誠意。
事實上,米蘭站確盡現易手伏線。首先是去年上半年繼續虧損1,032萬元,並已就全年業績發盈警;其次,上月底第二度斟盤期間,有三名高層宣佈齊齊「跳船」,生意難做,管理層似亦有點意興闌珊;其三,大股東姚君達亦對傳媒慨嘆,昂貴租金令賣名牌的同業經營得「好辛苦」。
面對現實,大股東將米蘭站股份善價而沽,絕對是明智選擇。
賣盤意欲毋庸置疑,下一問題便是交易何價?例子眾多,不妨以中信21作個案研究,該股易手時,每股資淨值只0.094元,而手握絕對議價能力的阿里巴巴,亦出價每股0.3元購入其控制權,市賬率3.2倍。
米蘭站去年6月止每股資產淨值0.51元,同樣以3.2倍的市賬率計算,交易價折合為1.632元。
中信21現價已相當於收購價的16.8倍,單博收購價,米蘭站已有65%潛在升幅,若有幸遇到一如阿里巴巴的強勢買家,長遠更可博多倍升幅!
俞亮
本欄逢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