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未完,打壓先至。
富二代兼政協常委李家傑就厚顏告御狀,說港大民調(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是在關鍵時刻藉民調為反對派提供民意基礎,提議最好由八大商會和廣東福建社團聯會搞一個民調基金,篩走港大,邀中大、科大合作,另起爐灶與港大民調抗衡。
當然,你可能會反駁,說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云云,多個選擇,多份民調,不是更好嗎?但看看京官與港共分子對港大民研的批評,你還會這樣樂觀嗎?
2011年,港大民調曾經就香港人身份認同進行研究,當時的民調結果顯示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跌至近年新低,自稱「香港人」的人遠較「中國人」為多。民調嚴重傷害到中國人民的脆弱感情。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罕有地針對民調作出回應,批評民調「不科學、不合邏輯」,質問「香港不是獨立政治實體,不是中國人,會是哪個國家的人?」
自此,身份認同就由一個哲學問題變成一個政治問題。更早之前,2000年的鍾庭耀事件,時任特首董建華透過路祥安向時任港大校長鄭耀宗、副校長黃紹倫傳達訊息,請港大停止有關行政長官及政府的民意調查。特區政府意圖施壓,侵犯學術自由,在當時的社會引起極大迴響。
事實已經證明,在京官與港共分子眼中,民調不單是學術研究,更是一件工具,而且得不到手的話,還有可能會摧毀它。鍾庭耀不合作?那就批評你民調不科學,打擊你的公信力。你搞甚麼電子平台、網上普選特首?那就找人攻擊你,讓你連民意調查都做不成。
在港大民調一直明裏、暗裏受到打壓的情況下,公開篩走港大,另立民調機構,這算不算是對學術自由的另類侵犯?又算不算是對港大民調的「歧視」?還有那一句「建立具公信力的民調機構」,是不是暗示港大民調不夠公信力?
這一番說話,正常人聽到都知道是要打擊港大民調,但夠膽在劉進圖遇襲、香港新聞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時說出來,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如果連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的偉論一起看,整幅構圖就像一群狼在商討怎去分一塊肥豬肉。
孟德斯鳩說過,一個自由社會的法律偉大的地方,在於它不曾告訴我們該做甚麼,只會告訴我們不能做甚麼。可惜一眾京官與港共分子,要求的是「我們沒有叫你做,你就不能做」。《基本法》沒有說過公民提名違法,沒有說過不可以做民調,通通都變成不能做、不能談,否則就打壓你、攻擊你。因為你做的事有機會損害到中央的威權,就算是法律容許都不准你做。
張德江說「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中央並非在授權後便甚麼都不管、不能管」,但《基本法》早就寫明了國防、外交之外的都是香港事務,香港人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普選權利都是法律所保障。距離2047還有33年,就跟你說中央甚麼都可以管,也能夠管。香港還算是一個法治、自由的社會嗎?要毀滅香港,不需要小行星,五星紅旗上的大星星已經足夠了。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