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籌網略:騰訊阿里火併 引爆世界大戰 - 無謂君

雲籌網略:
騰訊阿里火併 引爆世界大戰 - 無謂君

果不其然,馬年伊始,騰訊(700)阿里兩馬集團加緊秣馬厲兵。點評、京東、搜狐,三頭兩天一宗入股收購,猶如冷戰的軍備競賽。外行人看得一頭霧水,就算很多行內分析員也覺瘋狂。
據報單單今年頭兩個月內地網絡界的deal size已到達史上空前的250億元人民幣,泡沫?意氣之爭?非也,實在是雙方都看清全國一盤O2O(Online To Offline)大棋只容一家稱霸,這是一條trillion dollar question,不容有失。膚淺一點講,就是網絡已經由春秋諸侯走向戰國兼併時代。在講O2O之前,你必須懂得移動支付和real time(手機)IM是這一切的催化劑。

阿里入股LINE成事率高

近期各種光怪陸離的現像,如facebook動用190億元美金天價收購WhatsApp、一向輕蔑內地網企抄襲成性的Google竟讓微信在Google+推廣、樂天買Viber等,令各方都知道東西方的移動大戰如箭在弦,輸家可能從此被洗牌出局,或像Microsoft一樣被「邊緣化」。大膽推測以目前雙馬的戰況推演下去,軟銀牽頭阿里巴巴天價入股LINE幾乎絕對會成事。不然到時阿里IPO的市夢率不免要打上個概念折扣。
手機IM的威力估計係人都知,另外一個核武級工具叫做手機支付。講到這裏,估計很多IT論者會說,內地的手機支付跟美國square和其他先進的近場支付(near field payment),技術上差幾條街,有甚麼可比?這些人是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在手機支付中,移動遠端和近場支付為兩個不同概念,前者大可走mobile ATM的路線(「微信我的銀行卡」是也)。
只要做到極致,界面簡單易用,一機在手衣食住行全部real time掌中遙控,絕對能與近場支付的smart wallet路線一拼。因為smart wallet的極致發揮,是行到邊pay到邊,出門唔使帶銀包,兩個產品理念是有牴觸的,ATM的user stickiness,來自於用戶不停掏出手機使用你的服務,在單一平台上處理各種與金錢交易有關的日常活動。smart wallet是八達通的進化版,越少把手機拿出來按鍵的動作越成功。(試幻想,一種每次要你從錢包裏掏出來按密碼才能過數的八達通還有甚麼方便可言?)了解以上兩種手機支付產品的先天DNA區別後,就會明白我說中國IM提前挑機fb帝國,並不是癡人說夢。
首先,內地科網巨頭有的是錢,有足夠的銀彈以mobile ATM的路線去搶佔國際的海外市場(因為那些市場的用家年輕,用戶的習慣容易改變)。只要擁有龐大用戶基礎數量和用戶粘性極高的killer IM app,透過支付管道嫁接各種當地垂直O2O鏈條的龍頭(即是「微信我的銀行卡」加入嘀嘀打車、理財通、點評團購等一鍵解決功能的做法),以最快的速度切入各實體服務業,便能盡佔先機。
各國口裏罵強國人,實則商家對中國消費者垂涎欲滴。對海外各大O2O startup來講,接通微信等於打開直達強國遊客錢包的通道。中國遊客的人次和華僑的消費力,我看也不用多講。微信國際化之路,如果懂得好好利用這群已經育成高度統一用戶習慣的龐大外遊大軍,恐怕連visa都要寢食難安。
反觀西方移動支付企業多走近場路線,海外市場各國支付終端的法律管制又各不相同,又大受線下商家的終端配合速度的限制,一旦對上中國網企多年修習,做事唯快不破的「辟邪劍法」,隨時還沒反應過來就被KO。

西方網企或會逐步敗陣

至於為何預測fb、Twitter等有可能逐步敗下陣來,除了受google、Snapchat等夾擊腹背受敵外,最要命的是西方市場用家思維固化,向來是一個應用一個用途,任你fb messenger點好用,就沒有人拿它當real time IM。
同樣的,就算你fb天價買了whatsapp,用戶不會理會,你試試把whatsapp折疊到fb應用裏看看用戶會怎麼抗議。再試試在whatsapp裏bundle一個遊戲入口或者本地商家服務入口?小心goodwill都impair掉!用戶習慣無論對那裏的網企來講,都是extremely delicate matter,西方市場尤甚。但是這次本國市場的用戶習慣,會讓他們在新興市場上與東方conglomerate型網企較量上進退失據。一眾慣以互聯網思維的美國IT精英,難道會接受地域分割的UX/UI(產品用戶體驗及設計)?
要是我是美國佬的話,收購whatsapp還不夠,下一步無論如何也要使連橫計,促成阿里入股LINE實行以華制華政策。阿里騰訊狗咬狗骨之餘,最後還能坐收把LINE搞死的漁人之利。何解?因為軟銀也好阿里也好根本都不具備搞IM出身的DNA,且看後事如何。
至於大部份人最關心的騰訊是否泡沫?Let's see,按公佈的whatsapp活躍用戶計算,fb的收購價為每個用戶價值59.5美元。再看看visa公告的21億發卡量對比市值,市場估值每張卡價值68美元。假如以這些參考值乘以微信月活躍用戶3億的話……微信連騰訊的五分之一市值也不到。各位點睇?

無謂君
關於作者  http://about.me/wuweilord/#